模仿、变异与竞争:“网抑云”的流行图谱
带有悲伤、恋爱风格的歌曲成为“网抑云”用户的聚集地,下面的评论区里充满了情感宣泄的语句,比如“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曾经也小鹿乱撞过,现在小鹿死了”等“网抑云”风格的语句。随着网友对这一现象新鲜感的不断提升,通过各个社交平台模仿、传播,“网抑云”一次次被赋予另一种含义,人们逐渐将“网抑云”一词作为标签,用来讽刺网易云音乐评论区里无病呻吟的人,他们把“丧评论”视作文艺,不断复制、粘贴别人的情感,甚至当作一种取乐,博眼球,求同情。在迷因理论下,“网抑云”现象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模仿、变异与竞争(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流行语生成机制示意图[9]
模仿是形成网络迷因的关键,只有通过大量的复制、模仿使信息迅速传播才会形成网络迷因现象。人们通过模仿寻求身份的认同,得到群体归属感,并且在模仿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关注,这也是网络内容传播覆盖率扩大乃至爆火的原因之一。年轻人面对现实社会感到无力,失去自信,通过“自黑式”宣泄,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释放积压已久的情绪,从而缓解压力,这种“逃避式孤独”伴随着“防御性自嘲”,通过自我矮化来舒缓情绪,最终寻求他人的认可。其他用户看到这些充满抑郁气息的评论,对其中的文字表示认同,进行点赞,从而逐渐形成热评。从初期简单复制他人情绪,以找到群体归属感,到故意无病呻吟,为能处于音乐评论区中的显眼位置,获得极高的点赞数,达到自我满足而不断模仿“网抑云”的表达风格——这种“病毒式”的模仿行为,为网络迷因的生成打下了基础。
继而,“网抑云”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脱离简单的复制、粘贴文字,跟风模仿语气,而是变成一个又一个的“梗”,被恶意玩弄、嘲笑调侃,通过文字、视频的形式在微信、微博、哔哩哔哩等平台上不断进行生产与再生产,如动画片剪辑穿插“网抑云”经典评论,将一种释放忧伤情绪的话语变得阴阳怪气,走向娱乐狂欢。网友基于游戏的心态,用反讽、戏谑来解读意义,娱乐大众。至此,“网抑云”文本开始变异,越来越多的“恶搞”满足了公众的猎奇心理和娱乐诉求,人们沉浸并参与其中,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网络狂欢。同时,由于互联网传播具有即时性、碎片化的特征,加上网络应用在操作上的灵活性和便捷性,进一步加速了“网抑云”式衍生品的传播,使之逐渐演化成网络迷因现象。
最后,强弱语言迷因在变异中互相竞争,强势语言迷因以极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在竞争中胜出,被公众广泛认可并得以传播。“网抑云”文本乃至所谓的“文学”被广泛传播,不仅是因为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充斥着大量伤感言论而引起人们的共鸣,还有赖于弹幕文化的盛行,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其中阴阳怪气的语调在很大程度上又恰好契合了公众对文化产品“娱乐化”的审美需求。互联网的快速传播,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区隔,为“网抑云”这一迷因转化为强势语言迷因提供了理想而丰沛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