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儿与京味儿文化
什么是京味儿?赵园先生在《北京:城与人》中说过,“‘京味儿’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汇总发生的,是人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京味儿’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2]。作为一种地缘文化景观,京味儿是北京地域所产生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味儿”就是“共性”的意思。作为地域文化中的一种,京味儿文化是北京独有的传统文化对北京人心理意识潜在的影响和塑造,早已成为北京人潜意识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
而京味儿文化是在北京城市发展进程中,尤其是从清中后期以来,历经民国时期、现当代北京城市发展,由出生、成长于这里的民众群体在长期历史变迁和传承积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北京城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折射北京都城气质的文化表现。京味儿文化是极具地域特色和京城风格的文化形态。它是北京各阶层民众的生活习性、语言特色、服饰风格、饮食特点以及社会交往模式等基本生活形态的文化集成。京味儿文化伴随着北京市的建设而丰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演化出不同的表现方式,是一种动态的都城文化。同时,京味儿文化又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文化民众化、生活化的延伸,它依托于北京文化,并成为北京文化结构中颇具活力的文化基因。因此,京味儿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方式和主要范围以及京味儿文化对北京城市生活、社会形态的影响进行探讨和交流,便显得格外重要。
北京是千年古都,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北京文化或京味儿文化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由汉族、回族、满族等多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从商周时期的燕国到现在的中国首都北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存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魅力,为世人瞩目。
北京16个区散布着数不胜数的古文化遗址,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明清皇家陵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除了这些举世闻名的文化遗址之外,京味儿还突出地表现在饮食、文学、艺术方面和影视创作方面。
从饮食方面来看,北京的菜系大致可以分为宫廷菜、官府菜、名店菜、家常菜等几类。我们熟知的满汉全席就是宫廷菜;官府菜如谭家菜,当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名店菜和家常菜。在饮食文化中,家喻户晓的还是北京的糕点和风味小吃。糕点如现在仍可见的有“京八件”、蜜饯、果脯等。风味小吃最为丰富,像豆汁儿、焦圈儿、炒肝儿、爆肚、豌豆黄等不仅是老北京人的最爱,也是外地人到北京来首选尝试的风味小吃。
从文学方面来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京味小说。老舍是京味文学的代表,小说和话剧创作的成就很高,他留下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作品至今影响深广,其作品也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话剧。此外,除了我们熟知的老舍,还有现代著名作家刘绍棠,代表作有《中秋》《蛾眉》《蒲柳人家》《春草》《地火》等;著名作家、编剧王朔从1978年开始发表了《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后来进入影视业,电视连续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大获成功;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的代表作有《大淖事》《受戒》《羊舍的夜晚》等。这些作家、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
从艺术方面来看,北京文化在戏剧、曲艺等方面表现很出色。就拿国粹京剧来说,它已经享誉海内外,闻名世界,并且在2010年,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自金元以来就有诸宫调、说书等说唱艺术在社会上流传。像我们熟知的京韵大鼓、北京琴书、评书、相声等,都是曲艺范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像马季、牛群、冯巩等都是著名的相声演员,为我国曲艺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