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身份集中的主持人视角叙事
纪录片《京杭大运河》既采用了主持人内视角叙事,同时也采用了全知视角与外视角的叙事视角,将这几种叙事视角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
中日著名影视演员的身份使田边诚一成为一种与他国观众紧密相连的文化符号。在纪录片《京杭大运河》中,纪录片的内视角叙述身份集中在田边诚一一个人身上。他带领影像前的观众沿着京杭大运河这一主线,遵从历史上运河的发展轨迹,从杭州出发,一路逆流而上。田边诚一首次进行系统的运河之旅,这样的“第一次”与大多数他国观众的经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由田边诚一沿途体验而产生的好奇感与新鲜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感染观众。他作为纪录片中的内视角叙事主体,与运河博物馆馆主等权威人士的交流,将运河历史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其中就包含运河建设意义、历史发展轨迹以及重要历史节点等。
历史叙事的功能在于“告诉读者怎样才能找到关于事件的图标,使得事件变得‘熟悉’起来”[14]。这与纪录片的内视角叙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顺漕运之路而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田边诚一不禁忆起自己学生时代参加赛艇运动的往事。他对河水的特殊感情,也使得他与运河间产生了跨越国际的纽带。这种情感纽带也感染着影像外的观众。同时,田边诚一还与运河沿岸的人们交谈,亲身参与运河河畔人们的生活,品尝运河沿岸美食,探寻运河文化物质遗产现存地。在这一特定“文化符号”的内视角引导下,即便是完全不了解中国运河文化的国外观众,也可以通过田边诚一的叙述和参与联想到自身,从而对某部分运河文化产生共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国观众对运河的隔阂感。
内视角展示由纪录片拍摄者这一外视角全程记录着。同时,全知视角的安排在纪录片《京杭大运河》中,也在调和着国外观众对运河文化的接受程度。全知视角的叙述者在片中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而是站在上帝视角,从跳脱于片中故事人物之外的视角来叙述。言外之意,纪录片中的画外音、字幕等都可以看作全知视角。首先,全知视角详细介绍某种事物,加强观众对其理解。例如,田边诚一品尝黄酒时,介绍黄酒;品味叫花童鸡时,画外音插入解释了叫花童鸡名字的由来。其次,全知视角也起着连接纪录片的作用。在田边诚一及其他人物有所动作前,全知视角画外音进行了衔接性的叙述。并且,全知视角的存在也部分消弭了运河文化的陌生感。例如,介绍中国运河建设的历史时期时,全知视角叙事将其与日本历史进行了比照。全知视角叙事将隋朝隋炀帝扩建京杭大运河这段历史时期,与日本的飞鸟时代进行连接,使他国观众对运河被修建的历史时间有了更清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