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与个性化的人格塑造中寻求艺术真实

2.在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与个性化的人格塑造中寻求艺术真实

在《觉醒年代》的人物塑造中,摒弃以往红色剧中过分神化或娱乐化人物形象,坚持塑造饱满的角色与鲜活的人物。张永新导演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面对面》专访的节目中说道:“书中的一个个名字是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要在保留他们革命家、政治家身份的同时,更注重从细节入手刻画作为普通人的他们。”李大钊与妻子儿女相处的温情、陈独秀父子间真挚淳朴的爱等,通过对历史人物烟火气细节的展现避免了人物形象建构的扁平化,让剧中的人物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可敬可爱,让故事情节叙事更加真实、更加丰富,从而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觉醒年代》中令人深刻的一幕就是蓬头垢面出现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长椅上的陈独秀,他吃着别人的盒饭,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因为言辞过激被其他学生唾弃。这一形象的出现很显然颠覆了观众以往对陈独秀的认知,也颠覆了大众对以往历史人物的认知,但真正看完整部剧之后就知道,正是一个有思想、有性格、有灵魂的人物才会有这样的表现,似乎这一切又合情合理。剧中的李大钊这一形象,面对学生时是慷慨激昂演讲的北大教授,面对陈独秀时是保持谦逊的新思想者,面对妻子赵纫兰又是听姐姐话的“憨坨”,正是多层次的人物表现才将李大钊的角色诠释得更加鲜活饱满。从走路姿势到书法字体,鲁迅先生的扮演者曹磊一直在模仿和揣摩,演员的细致认真也增添了角色的鲜活度。同时,该剧通过不同学派学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言语交流来展现不同流派之间的对立冲突,更具有戏剧张力,让观众产生心理共鸣,获得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