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负面影响

(二)负面影响

1.跨界型意见领袖传播内容不专业

布尔迪厄认为社会是由不同场域组成的,并将其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场域。不同场域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但同时也进行着资本交换。在这一基本概念上,他又提出了“知识场”的延伸概念。不同场域之间的交流为“快思手”的出现提供了机会。媒介为一些非专业人士提供了进入某一专业领域的入场券,而本应“入场”的却“出场”。这样一来,专业内部的秩序就会被打乱,同时输出的内容质量可能也会降低。同时,由于人人都有了麦克风,泛化的意见领袖中一部分人并不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或者良好的素养,反而单单由于外貌出众或者说话有趣等因素就可以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

例如,新华社制作的《四个全面》以动漫MV的形式,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主流媒体对于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表达,后来又推出了《红色气质》《太空日记》等展现顶尖制作水平的宣扬红色文化的作品,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但是如果让其他的网红、明星等来制作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可能就不会有这样高质量的作品和良好的传播效果,有时甚至可能由于这些非专业意见领袖的逐利性,导致红色文化传播效果适得其反。还有由于传播者的敷衍导致传播效果甚微,如一些明星在转发《人民日报》等专业媒体制作的红色文化内容时转发的配文出现错误,导致大众将焦点聚焦于转发错误的事情上,而没有在红色文化上,致使舆论失焦,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2.情感化表达使得红色文化泛娱化并增强网民的非理性情绪

情感化的表达方式固然可以使原本严肃的红色文化传播增加几分趣味性,但不可忽视的是,过于追求情感化的表达则不利于公众的理性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营造社会共识造成阻碍。同时,情感化的表达使得传播内容的娱乐性增强。娱乐化本身是无可非议的,在新闻传播的功能中媒体还需承担娱乐功能,但是娱乐一旦过度就会带来一定的反面效果。红色文化传播的泛娱乐化会让传播内容的严肃性被消解,久而久之可能会让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受损。

3.商业化运作使得红色文化成为工业流水线上的商品

文化工业理论认为,工业化使得一切都丧失了灵魂,文化就像商品一样不是用来欣赏,而是为了交换,缺乏真正的个性。产品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在创作中尽可能符合大众审美,并受制于这一要求,就像微博上一次次转发、点赞一样,目的只是获取流量,获得大众的眼光。

红色文化传播进入商业化场域不可避免地为了获得流量而进行相应的异化,如过于娱乐化、情感化的表达是为了使传播内容有更强的感染力,方便大面积传播。这种为了方便批量化、产业化生产的内容在资本的话语逻辑之下并在资本的推动下成为主流、模型和标准。而跳出这个标准的传播内容便无法得到受众的关注和认可,这使得大量的红色文化产品趋于同质化。同时,这样的生产模式也在不断规训着受众的审美,使得审美产生异化。

这样为了大规模传播而被制造出来的内容从一开始就注定缺少灵魂、失去灵韵,成为平庸的产物。同时,为了推广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常常与旅游、文创开发等元素结合。这一举动本身是值得点赞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进行红色文化推广的意见领袖或者其背后的资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把有关内容的设置流于表面,而没有关注红色文化实质性内涵。因此,如果意见领袖在红色文化传播中过于商业化,就不利于红色文化的优秀内容被开发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