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视域下的河北电影[1]
杜晓莹[2] 杜剑峰[3]
【摘要】随着中国电影研究的不断深化,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开启了中国电影研究的新视角、新向度和新方法,文化地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域,可以弥补中国电影在空间认知上的盲区,校正中国电影在地缘文化上的缺失,从而实现中国电影研究的空间转向。在河北电影中,无论是对景观的审视、地域性格的凸显,还是民间文化的挖掘,都揭示了其隐含的文化地理学特征。论文从河北电影中的地理景观、燕赵风骨和民间形态三个维度,概括分析河北电影的在地性特征,并揭示河北电影在赓续民族传统、厚植家国情怀、回应时代需求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文化地理学 河北电影 地理景观 燕赵风骨 民间形态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的研究范式是以文本为中心,即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文本从其生产环境中剥离出来,集中对文本编码的审美层面和影像本体层面以及文化内涵主旨层面进行研究。中国电影在研究方向上主要集中在时间维度,一方面是对中国导演的代际研究,从“第五代”开始,上下推衍,形成了中国电影导演代际研究维度;另一方面是从社会政治维度,对中国不同时期电影发展的研究。对于这两方面的研究,中国电影几代学者对之的研究方兴未艾,成果显著。但是,对于中国电影空间维度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甚至存在明显的缺失。“中国电影这种空间维度的缺失,不仅直接导致了我们对于中国地缘电影认知的缺失,也使我们对中国电影空间认知处于缺失的状态。”[4]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开启了中国电影研究的新视角、新向度和新方法,文化地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域,可以弥补中国电影在空间认知上的盲区,校正中国电影在地缘文化上的缺失,从而实现中国电影研究的空间转向。文化地理学就是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空间的文化在其起源和演变过程中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形成的文化景观,它强调关注地理和空间的影响,从文化地理学的视域研究电影,会获得一种独特的认知经验和审美效果。事实上,世界上构成广泛而深刻影响力的电影和电影品牌都是地缘因素决定的。
河北电影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和整个中国电影事业紧密联系的。1926年,天津渤海影片公司拍摄的无声喜剧片《大皮包》可以看作河北电影的开端,但河北电影正式起步于1982的《哪吒》,该片是一部以河北梆子为蓝本制作的电影。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电影在创作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大幅提高。然而在新时期,随着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区电影的兴起,河北电影一度呈现尴尬的“洼地”。在经历了漫长的“寒冬”,河北电影在2009年开始发力,逐渐走出“洼地”,随着一批精品力作的问世,2013年形成和出现了“河北现象”。河北电影是以河北的历史传统、现实生活与地域特色为题材,表现河北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精神文化及其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变迁的电影。它既是河北地域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燕赵文化、燕赵风情的充分展示。在河北电影中,无论是对景观的审视、地域性格的凸显,还是民间文化的挖掘,都揭示了其隐含的文化地理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