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大运河》:忆古惜今的微观叙事

(二)《我与大运河》:忆古惜今的微观叙事

与纪录片《京杭大运河》及国内过往宏观叙事的运河主题纪录片有所不同,纪录片《我与大运河》采用微观叙事主题,以小人物见证大历史,同时忆古惜今,对运河人民未来的生活与运河文化的传承进行了展望。

以往的部分运河主题纪录片主要通过画面展示加画外音解说的叙事手法进行运河文化传播,但过多的解说词会强化纪录片中的宣传意味,因此也就需要观众付出更多的耐心与注意力来进入纪录片营造的意境中。[10]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流逝,画面展示加画外音解说这种不受观众青睐的模式,在纪录片中已日趋减少。针对当下纪录片的媒介环境而言,纪录片《我与大运河》这类聚焦小人物、小故事的微观叙事主题,反而更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更受观众的喜爱。

同时,文化是在不断进化的,人们对文化的认识也是会发生变化的,对某种文化的原真性概念也必然随之发展。[11]因此,文化创新也不是一味地追求某种“原汁原味”,而是保持对变化的敏锐关注。这与运河主题纪录片《我与大运河》故事的特质相对应。

纪录片《我与大运河》制作组历时四年,遍访大运河流域的27座城市,拍摄了上百个人物故事,从中挑选出24个小人物,以如今生活在沿岸人们的视角回望过去;并且这24个人物对运河文化的热爱,也让观众对运河文化的传承未来充满了希望与信心。这种自信有别于以今溯古的宏观主题下深沉的运河文化及其年代感所带来的文化自信,作为一个运河人,更是一位中国人热爱中国文化时所产生的群体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