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观到参与的游戏性

(二)从旁观到参与的游戏性

“网抑云”一词的传播、恶搞、流行,基本处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正如威廉·史蒂芬森(William Stephenson)所言,作为玩乐的传播“允许人们沉浸于主动地游戏之中”[11],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基于满足自身需求的本能,忘我地投入这一传播链条当中。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网民的信息生产及情感价值结构演变报告》指出,社会舆情事件的集中爆发阶段在21点到23点,传播的活跃度几乎是白天的一倍,尤其是睡前阶段,是网民全天打字最活跃的时刻。[12]与此一致,“网抑云”的评论活跃时间基本集中在22点到24点。忙碌的一天过后,人们躺在床上开始酝酿情绪。在安静的环境中,人的情绪波动变大,当听到悲伤的歌曲时,容易勾起过往的悲情记忆,并在评论区以戏谑的方式进行表达抒发。网友看到这类评论,基于本能的心理需求,会把自己代入他人的文字当中,引发焦虑和孤独情绪。由此,无论是“网抑云”式评论的创作者还是音乐背后的旁观者,都是主动沉浸于自己或他人营造的忧郁环境中。

2021年8月2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44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88亿,占网民整体的87.8%。[13]基于庞大的用户群体,激发了创新者(I)强烈的表现欲,对“网抑云”式评论进行二次创作,制作成视频,增加浏览量和粉丝量,以满足社交和娱乐需求,获得群体认同感和满足感。截至目前,仅在哔哩哔哩平台,关于“网抑云”内容的单个视频最高点击量达1330.9万次,单个视频弹幕最多有10.3万条。同时,由于互联网内容生产的主体多样性、高效性及碎片化,迷因形式更趋丰富,囊括了词组、语句、图像、视频等类型。新鲜、有趣、接地气的“网抑云”富有极强的感染力,迅速得到网民的关注和自发模仿,形成“病毒式”传播,这种“病毒式”传播营造出一种集体氛围,形成一场又一场线上狂欢。在传播过程中,参与者更注重的是参与传播过程本身,而不是内容的逻辑与故事,这使得“网抑云”式传播也逐渐趋于低俗化、泛娱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