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通过对纪录片《京杭大运河》和《我与大运河》叙事策略的比较可以看出,二者在叙事主题、叙事视角及叙事内容上均有不同。在叙事主题上,《京杭大运河》以今溯古进行宏观层面叙事,而《我与大运河》是忆古惜今贴近民生的微观层面叙事。在叙事视角上,两部纪录片均采用了全知视角、内视角与外视角。《京杭大运河》更倾向于将内视角叙事主体集中在一个叙事者身上,即影视演员田边诚一;《我与大运河》则采用了更贴近大众生活的群像视角。在叙事结构上,《京杭大运河》采取传统渐进式叙事结构,而《我与大运河》则采用交织式的板块堆砌叙事,组成多个故事主题。
纪录片《京杭大运河》通过由浅入深的线性叙事介绍了整条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及风土人情。时间流逝而过,现在的运河没有成为冷冰冰的遗迹,也没有阻断与人的关联。运河畔的人们也不再只是回运河寻根,运河文化也不再无人传承,运河独有的魅力也吸引了诸如爱德华等他国友人前来定居。再度思考如何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进行运河主题纪录片的叙事时,不妨看一看《我与大运河》。有人情味的微观叙事也许更能引起观众精神层面的共鸣。不过,随着运河主题纪录片的不断发展,其叙事策略也必定会更加完善,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纪录片能够传达出更深沉的“运河情”。
【注释】
[1]齐溦,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影像创意与制作。
[2]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向、目标和任务[EB/OL].(2019-03-26).https://www.jstv.com/s/yunhe/a/20190326/1553588619647.shtml.
[3]参见:《纪录片〈我与大运河〉央视首播》,https://appm.hangzhou.com.cn/article_pc.php?id= 426534。
[4]张寅德.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
[5]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孙红云,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19.
[6]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225.
[7]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324.
[8]尼科尔斯.纪录片导论[M].陈犀禾,刘宇清,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12-13.
[9]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3.
[10]夏洁.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人物纪录片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30.
[11]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5.
[12]热奈特.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9.
[13]刘蔚平.风貌类视听作品跨文化传播的创作启示:以《从〈中国〉到中国》为例[J].新闻论坛,2020(6):78.
[14]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C]//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68.
[15]赵人杰.近年来人文社会纪录片创作中的叙事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0:12.
[16]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孙红云,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115.
[17]杨明秀.打造长沙城市旅游品牌策略探讨[J].经济师,2003(3):237.
[18]牟向前,吴菖.纪录片《电子竞技在中国》的叙事策略及人文价值探究[J].当代电视,202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