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情感寄托的天安门

(二)作为情感寄托的天安门

在对天安门装点的过程中,毛主席的镜头展现起初是很困难的。据导演讲,毛主席留下的影像大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技术上很难完全统一在1949年的形象上,现有的资料和技术只能做成20世纪60年代的毛主席形象,因为留下来的资料片都是翻版且被拷贝了好多次的,技术难度上风险极大。但是为了让观众满意,也不缺失这部影片的亮点,最终还是没有让演员来演毛主席,而是把这部电影的演员形象放到了毛主席纪录片中,最终完成的那个长镜头的毛主席形象确实太有说服力了,一下子就给了观众满足感。[7]导演为什么费尽心思一定要把毛主席形象拍好,让观众满意,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在四万万人民的注视下,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天安门成为新中国成立的见证者,见证了一个国家的新生,在那样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演员是替代不了的。

由郭柯宇扮演的教师所拉的手风琴声与孩子们的歌声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战士们看着孩子们唱歌,伴着歌声仿佛看着新中国即将诞生,眼里充满对未来的希望,未来是美好的,而这种美好是即将要实现的,且隐含着难以言表的激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