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主义修辞理论

二、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主义修辞理论

肯尼斯·伯克是西方新修辞学的领军人物,被西方誉为亚里士多德以来最伟大的修辞学家。“戏剧五位一体”是肯尼斯·伯克修辞思想的一个标志,是研究人类象征性行为和动机的一种方法,也被称为戏剧主义。肯尼斯·伯克认为人生或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透过语言中介观察认识世界和人生与通过戏剧舞台来观察认识世界和人生没有本质的区别。[8]任何修辞活动都可以看作一出戏剧,因此可以借助戏剧五要素来对修辞活动进行结构性分析,这五个要素分别是“场景”(scene)、“执行者”(agent)、“行为”(act)、“方法”(agency)、“目的”(purpose)。“在解释动机时,你必须有一些词来命名行为,即发生了什么事,另外一些词能命名场景,即行为发生的背景,还有一些词能指明什么人或什么类型的人实施了这一行为,他运用了什么方法或工具,以及行为的目的。”[9]这五个要素两两组合,可以形成20种关系对子,如“场景—行为”“执行者—行为”等。研究者可以通过审视这五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子,来揭示修辞行为的动机。虽然一件事情或一个场景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修辞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对五要素的描述和定位会不尽相同,因此通过对描述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五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中能够投射传播者对环境的看法、传播活动的目的、态度和价值观等,反映传播者的真正动机和传播内容的深层结构。修辞者对戏剧性要素的展示也能折射他的哲学观,“如果场景决定行动,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凸显方法,是实用主义观点;如果凸显目的,是神秘主义观点……”[10]

戏剧主义修辞的终极目的是认同,即受众与传播者享有某些共同特质,取得了“同一”[11]。肯尼斯·伯克认为,“劝某人时,只有用他那样的语言说话,使用同样的手势,运用相同的语序与比喻,持有相同的态度和观点,在以上诸多方面与他同一,才能劝说他”[12]。“同一”是修辞活动的起点,也是修辞活动的目的。无论修辞者如何组织戏剧要素,其目的都是希望受众能够在思想、情感和行动上与自己达成一致。肯尼斯·伯克提出了三种方式来取得认同,即同情认同、对立认同与误同。同情认同是通过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情感、思想、观点等来获得认同;对立认同是传播者和受众因为拥有共同的敌人或对立面而形成认同;误同也被称为无意识认同,使用将受众包括在内的词语或手段,如“我们”“大家”等用语,来获得受众的认同。

本研究借助肯尼斯·伯克的修辞理论,使用“戏剧五位一体”的分析法和认同理论来对三则热门的泰国公益广告进行分析,试图揭示文本中各要素的分布和关系,进而探讨广告传播者的说服动机和说服策略,以发现泰国公益广告能够获得社交媒体上跨文化受众认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