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间理论
2025年09月26日
一、空间理论
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社会空间理论——用社会和历史来解释空间,他认为空间并不是简单的容器,而是具有丰富社会内涵的载体,而如今主宰人类生活的显然已经不是“自在的自然空间”,而是“社会空间”。“社会空间”中承载着社会关系的生产,并赋予这些社会关系合适的场所。在论述“空间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列斐伏尔引用了“空间生产”这个概念,空间本身并不存在,它是被生产出来的,视为社会产品。它们既是社会生产的结果,也是社会生产的前提。所以,在理解何为“空间”时,列斐伏尔将其理解为在三个维度的生产过程,这三个维度成为矛盾的辩证整体,而空间存在于这三个相互关联维度的生产过程中,即语言学中的“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和“再现空间”,和现象学中的“感知的”、“构想的”、“生活的”,这三维度也被称为“三元辩证法”,在理解三维度时要将它们视为同等的,而不是独立的原点。所以,在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解读电影《天安门》时,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理解天安门的含义,即“空间实践”:作为物质空间的天安门;“空间再现”:作为精神空间的天安门;“再现空间”:电影叙事空间中的天安门。[2]
天安门在封建帝制统治王朝下象征着皇权,在新中国成立之时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与人民当家作主,在如今它不仅成为国家举行重大庆典的重要场所,也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活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