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与“深厚”:河北电影中的民间形态
民间风俗。河北的民俗文化自古有之,且种类丰富。民俗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与生产劳作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其产生与发展都受地理环境因素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都是在特定的地域空间传播发展,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河北省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影响了河北人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及人民群众的自发传承中,河北省形成了很多备受欢迎的民俗文化形态,如乐亭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唐山评剧、吴桥杂技、邯郸成语典故、蔚县剪纸、丰宁剪纸、武强木版年画、乐亭大鼓、徐水狮舞、昌黎地秧歌等,这些民俗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在电影《新儿女英雄传》(1951)中,就有俩人站在村子里表演快板这种通俗化、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快板是群众都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而快板的宣传内容是为了抗战胜利而采取的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电影通过快板这种民俗艺术形式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突出电影的主题思想,使受众产生共鸣。在电影《地道战》中,武工队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将日本打败之后,人民群众上街敲锣、打鼓、舞狮子,通过这些民俗活动表达战争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在电影《人·鬼·情》(1987)中,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特别演出,在影片中主人公秋芸内心世界不断外显,形成内心真实的世界与现实的客观环境双重并置的结构。通过这个平行结构的设置,河北地域特有的、多样的民俗形象,红灯笼、窗花剪纸、皮影、傩戏、龙舟等在影片中一一呈现。电影中的这些民俗形象不是简单地随机出现,而是与剧中人物有内在联系,只有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域环境、了解地域文化的人才能充分理解其寓意。这些民俗文化形象与在电影设置的具体情境中的主人公相联系,推进电影的节奏,烘托电影的氛围,进而表达影片所要讲述的寓意。电影《青松岭》(1965)中出现的插曲,其创作借鉴了唐山民歌音调,使歌曲具有地方特色。河北地域的方言是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本土特色。电影《唐山大地震》(2010)、《燃烧之城》(2016)等运用河北唐山方言,反映唐山地域文化。河北地域的音乐文化也被大众喜爱,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音乐文化元素有评戏、皮影戏、河北梆子等戏曲文化。音乐在电影中运用可以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用音乐来表达某一场景,使影片的故事内容变得立体,有感染力。
民间宗教。宗教文化是河北地区精神文化及心理状态的反映。除承德的皇家寺庙和宗教文化外,河北省内的宗教信仰总体呈现出多、杂、散的特点。河北虽然不是民族大省,但居民除汉族外,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壮族等53个少数民族。河北的宗教既有本土宗教,如佛教、道教等,又有外来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等。现存的宗教遗址包括保定普宁寺、正定隆兴寺、正定临济寺、定州清真寺、赵县柏林寺、鹿泉龙泉寺、石家庄谛音寺、石家庄毗卢寺等。此外,河北省很多地区内还有一些民间信仰的庙宇,如奶奶庙、关帝庙、三义庙、玉皇庙、河神庙、土地庙等,这些民间信仰的庙宇分布在各个村落中。河北省“过庙”的习惯由来已久,甚为普遍。旧时的庙会内容比较复杂,有的还带有较浓的宗法观念和封建迷信色彩,如栓婴许愿、求雨祈福、驱魔修德等。高跷、舞狮、龙灯、旱船、跑驴、竹马、杂技、武术等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多在庙会期间表演。例如,电影《白毛女》(1951)根据20世纪40年代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片中喜儿被地主黄世仁逼得家破人亡,只身逃到深山,靠着山中奶奶庙中祭祀的供品充饥,直到被八路军和大春解救。观众在电影《地道战》中提到的敌军进村的必经之路会看到关帝庙。电影《遥不可及》(2021)的故事发生在河北邯郸,完成学业的李承望在父亲李建国的要求下选择了结婚,在婚礼的过程中他回忆起和父亲相处的时光,发现从小到大自己和父亲从未有效地沟通过,于是承望在婚礼结束时试图让父亲明白自己的内心,最终在承望仿佛定格的眼神中,父亲似乎读懂了自己的儿子。影片具有浓烈的生活质感,父与子的冲突、传统因袭的力量、人生道路的抉择、生活的抗争与妥协等,都引发了观众的思考。尤其影片独具地域特色和生活特质的空间、时空交错的结构、民俗与民间宗教的展示等,都颇具艺术表现力。剧中一家老少三辈坐车来到乡下舅舅家,一下车就在院子里忙着杀鸡宰鹅,只有奶奶忙里偷闲,爬到山上的寺庙(河北邯郸武安的圣景寺)里静心拜佛,祈求着一家人的平安。河北地区的居民信仰的出发点大都是祈福避灾,活动方式大多是参加庙会、求神问卜、在家早晚跪拜诵经等。宗教信仰有其存在的群众基础,在河北地区十分盛行。宗教信仰在乡村生活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人们信仰宗教更多的是对现实困境无法找到出口的一种情感的寄托。
“人是社会化的存在,其生存方式离不开环境条件和群体组织方式,区域文化的特质不仅是二者融合的结果,也同时构成其精神产品的地方性与时代性特点。因此,文化植根于社会,而社会则是人与环境所融合的关系总和。”[8]采用文化地理学的理论资源和分析视角研究河北电影,可以弥补在以往的研究中存在的盲点,使之更加符合人文学术的内在规定性。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伟大的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塑造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支流,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河北人民自古积极进取、热情好战,形成独特的河北文化特质。河北电影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传承历史,更关注现实。这些电影充满浓郁的河北地理特征、人文景观及区域特点的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这些地域符号能够回应时代需求,唤起受众对民族、国家的想象。河北电影的创作不仅聚焦历史,同时也关注现实,以河北省丰富的历史文化为素材,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制作拍摄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传承河北文化,赓续民族传统,厚植家国情怀,回应时代需求,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注释】
[1]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2020年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文化地理学的〈文化传播前沿〉课程建设》(研究生教育类项目,项目编号:JY2020Y003)成果之一。
[2]杜晓莹,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影像创意与制作。
[3]杜剑峰,北京联合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影像与文化传播。
[4]贾磊磊.中国电影的地缘文化分析:兼论中国电影研究的空间转向[J].当代电影,2020(1):121-125.
[5]鲍尔德温,朗赫斯特,麦克拉肯,等.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33.
[6]崔志远.燕赵风骨的交响变奏:河北当代文学的地缘文化特征[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31.
[7]崔志远.燕赵风骨的交响变奏:河北当代文学的地缘文化特征[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31.
[8]王晓路.文化地理与文艺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2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