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渐进式叙事结构
2025年09月26日
(一)《京杭大运河》:渐进式叙事结构
纪录片《京杭大运河》采用渐进式叙事结构,使观众对京杭大运河有了系统且大概的印象。“好的纪录片叙事无一例外都取决于深入的调查研究。”[16]时间与空间渐进叙事,以此为脉络构架影像,能够提高叙事的逻辑性并增强纪录片的叙事性。纪录片《京杭大运河》完整地讲述了田边诚一顺古代漕运方向,逆运河而北上,沿途体验运河人情、溯源运河传统等这一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和结果,并依照时间与空间顺序依次展开,充分体现了其线性叙事特征。[17]
纪录片中,镜头跟随担任主持人的田边诚一的步伐不断逆流而上,通过时间、背景的不断变换,以及内视角的叙述,达到叙事内容的线性流动变化。时间上的渐进叙事变化有清晨的西湖湖畔、朗日下的东关街、黄昏的运河水道等。空间上的叙事表现为从杭州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山外山菜馆、西湖湖畔,到苏州的御窑金砖厂、盛风苏扇厂、得月楼,再到扬州的水上漕船、东关街、大明寺、扬州宴,柳城的土桥闸遗址、运河人家,最后经通州入京,拜访三教庙后至什刹海,最终到达“水上漂来的”紫禁城。
渐进式纪录片格外注重现场感、故事性,以及人物形象、行为状态和镜头感等。这不仅是在为叙事做准备,而且已经开始建构叙事。因此,内视角的叙述内容也成为渐进叙事的一部分。例如,从山东聊城往北京通州开车时,田边诚一说道:“哇,中国真是太广阔了!从聊城到北京走高速也要7个小时左右。”观众可以反推出,田边诚一是于前一日中午在运河人家吃饭、聊天,体验伞棒舞的时间则更为提前一些。这样的叙事同样帮助观众加深了有关纪录片的时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