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讨论与总结
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广度,使得网络流行语的更替更加频繁,但并不是每一个流行语都能形成网络迷因。从“网抑云”到“凡尔赛”再到“privilege”,大众通过调侃自嘲参与传播,其背后的推动力在于人们寻求社会认同、释放内心情绪、参与群体狂欢的社会心理,其生成既存在偶然性,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网络流行语是顺应当下社会语境的产物,满足了公众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并且具有投射社会问题的意义,能够引发公众的认知和情感共鸣,因此得以迅速传播、流行,进而形成网络迷因,成为一个又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话语标签”。网络流行语在传播的过程中带有鲜明的娱乐特征,但在娱乐的背后也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批判性,即人们以看似轻松的方式与当下的生活、情感压力进行对抗。
究其实质,网络迷因现象是当下社会环境与人们的社会心理进行对抗与结合的产物,群体的狂欢加速了迷因的生成。当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必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泛娱乐化、过度商业营销、突破伦理道德边界、对公众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等。我们应该如何更为有效地加以引导、监督和规范,仍然需要不断地思考与尝试。
【注释】
[1]本文系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责任视角下的网络意见领袖传播效能评价研究”(项目编号:18CXW030)阶段性成果,并得到2019年度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项目(项目编号:CIT & TCD 201904071)资助。
[2]杜丹妮,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传播。
[3]吴惠凡,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联合大学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文通讯作者;主要研究方向:网络传播、新闻实务。
[4]田疆.迷因理论视域下的短视频传播研究:以“开瓶盖挑战”为例[J].视听,2021(2):127.
[5]王念.互联网迷因视角下网络流行语传播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6):10-13.
[6]常江,田浩.迷因理论视域下的短视频文化:基于抖音的个案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8(12):33.
[7]张頔.互联网迷因的流行病传播模型研究[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16(11):8-10.
[8]张亮,缪嘉乐,吴剑云,等.考虑接受-模仿-创新的互联网迷因传染病模型仿真研究[J].系统工程,2021(5):1.
[9]熊江武.迷因理论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及传播机制研究[J].现代视听,2019(7):46.
[10]张亮,缪嘉乐,吴剑云,等.考虑接受-模仿-创新的互联网迷因传染病模型仿真研究[J].系统工程,2021(5):2.
[11]谢梅,何炬,冯宇乐.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弹幕视频研究[J].新闻界,2014(2):38.
[12]徐峰.李彪:中国网民“动嘴”趋势增长[J].新闻论坛,2016(6):38.
[1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1-09-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t20210915_71543.htm.
[14]谢铭懿.从受众需求谈新闻娱乐化倾向: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1(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