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的提出
“网抑云”来自网易云音乐的谐音,“网抑云”现象是指网易云音乐APP(应用程序)的评论区中抑郁情绪发言过多,使看到评论的人深有同感,而与其一起陷入抑郁的特殊传播现象。当人们一时找不到倾诉对象时,就会把自己的心事和悲观情绪写进评论区,以得到陌生人的关心和理解,但同时也影响其他看到评论的人,使其不由自主陷入低沉情绪。为吸引眼球,也有人装文艺范、无病呻吟、故意卖惨来博同情。“网抑云”是2020年11月8日《青年文摘》公布的2020年十大网络热词之一。根据360趋势大数据平台,6月29日起人们开始对“网抑云”一词产生关注,到7月13日对“网抑云”的关注度出现爆发式增长,在8月3日至8月9日到达峰值37 800。随着互联网的推动,“网抑云”式风格语言迅速传播,网友争相模仿、二次创作,形成一场群体狂欢。
迷因(meme)一词最早由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他认为迷因是一个类似基因、通过人与人之间不断复制和模仿而传播开来的小的文化单元。[4]法国社会心理学家G.塔尔德(G.Tarde)认为,“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模仿是先天的,在人类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迷因的形成源于人类本能的模仿,人的模仿行为是具有自发性的。但迷因不是简单的复制,它还是一个自主再创造的过程。[5]
网络迷因是指某个理念或信息迅速在互联网用户间传播的现象,其中的信息大多是用户关注的、最前沿的。网络迷因与非数字化迷因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更即时快捷,加快了传播速度,且渠道趋于多样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产者、传播者和再创作者,为网络迷因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希夫曼将网络迷因视为“由互联网用户传播、模仿和转变的流行文化单元,也是由互联网用户创造、共享的文化体验”。海量、原子化的用户主动参与是网络迷因得以形成的重要标志,任何用户都能成为迷因的匿名创作者。[6]
多数网络迷因的研究者认为,迷因传播类似于病毒,在短时间内大量传播,符合传染病传播的特点,可依据传染病模型进行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迷因的发展更为迅速和复杂,传统的SIR传染病模型无法有效模拟网络迷因的传播趋势。张頔提出建立SIInR模型,分析迷因传播过程。[7]张亮等学者提出建立SAMIR传染病模型,并作平衡点分析,深入研究网络迷因的传播与演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