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研究基础上编撰个性化茶艺教材

序言 在研究基础上编撰个性化茶艺教材

余 悦

中国茶文化著作虽然并非汗牛充栋,却也蔚为大观。据不完全统计,数量达万种以上,其中,教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茶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播与传承,教材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茶文化学术史、著述史、教育史上,教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价值。唐代陆羽的《茶经》,被公认为是中国第一本、也是世界第一本茶书。作者在书中“十之图”开宗明义地告示:“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如此看来,《茶经》是以教学挂图的形式、通俗易懂的内容,传授茶文化知识与技能。虽然由于采用文言文写作,使用白话文的当代读者觉得艰深。其实,在唐代,陆羽笔法富有文学性的描写、汇集众多历代的逸事,使这本茶书成为雅俗共赏的传世之作,同时也是内容翔实的实用教材。正因为如此,陆羽的《茶经》历经一千二百多年,依然成为习茶者的必读书,也是风行国内外的常销书。

陆羽的《茶经》仅仅七千余字,并非一蹴而就写成,而是经过了二十来年的深入探讨与精心写作。有的人甚至认为,《茶经》从孕育到付梓,大约从唐代天宝八年至建中元年,即公元749~780年,长达31年。究其原因,《茶经》是具有开创性质的茶书,是不断研究充实的著作,也是反复修改的佳作。

陆羽这种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与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被后世继承与发扬。“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主编的《茶经述评》,从1979年开始撰写,到1984年成篇,历时5年,数易其稿,方始完成。这本茶书出版37年来,已经成为茶界人员的案头必备之作。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陈椽教授,是中国现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茶学科技人才。1979年,陈椽教授主编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制茶学》问世。针对茶叶分类的纷繁,这本教材以茶叶变色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茶叶分类法。这种新的分类法,系统地把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既体现了茶叶制法的系统性,又体现了茶叶品质的系统性。建立与应用六大茶类的科学分类法,现在茶界已经习以为常,不足为奇。但是,却对我国的茶叶教育、科研及生产流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迅速传播到国外,得到了国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制茶学》教材的不断完善,是陈椽教授数十年不断探索的结果。早在1942年,陈椽先生就撰写了《茶作学讲义》,随后出版了《茶叶制造学与制茶管理》(1949~1950年)、主编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制茶学》(1961年1版,1966年2版)。特别是1979年撰写了《茶叶分类理论与实践》一文,全面分析了当时茶叶分类法的状况,提出了新的分类法,并把这种分类法写入教材。然而,陈椽教授的求索并未止步,而是继续深入,1985年主编出版了《制茶技术理论》,1988年又将《制茶学》修订再版。正是其近50年的不断研究,使制茶理论不断深化,也使《制茶学》不断升华。

如今,这种治学精神与风尚,也传承到新一代学人身上。李捷主编的《中国茶艺基础教程》(第3版),就体现出令人欣喜的学术气象。李捷从事教育工作18年,早已关注到院校茶艺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不太吻合、校企资源互补优势未能完全体现和利用的问题。她针对性地申报并主持完成了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高职院校茶艺课程“校企互嵌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为此,课题组成立了多个校企互嵌式 “双元结构”教师小组,调研了解了在高职院校茶艺课程开展“校企互嵌式”教学模式的需求并形成专题报告,且确定了多个“校企互嵌式”茶艺教学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制订教学计划,探索“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融通模式,开发项目化“理实一体”教学内容,编写课程讲义及教材。而后,选择试点班级,进行“校企互嵌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培养一批与企业无缝对接的茶艺技能学生。通过赛事和企业实践检验证明,试点达到了提升基础茶艺课程技术含量,形成了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进一步提高了茶艺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的预期效果。

李捷及其团队的研究,并非是纯理论研究,而是根据职业技能大学的办学定位与实际需要,针对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切实从学生急需提升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出发,并且把课堂教学、职业生涯、技能大赛、企业实习、经验积累、未来发展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自身风格独特的研究方向与方式。在这项课题前后,李捷还主持过1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项横向课题,参与过多项省部级项目研究,都体现了这种研究特点。她发表的10余篇论文,如《高职旅游专业开设茶艺课程需求调研报告》《在高职旅游专业开设的茶艺课程实施效果分析》《谈在餐旅专业茶艺课程创设情境认知教学模式》《基于体验视角的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探究》等,也都是其研究追求的一脉相承。正是在其长期坚持研究并取得相应成果的基础上,在“校企互嵌式” 教学、“岗课赛证”融通模式试点成功之际,在2013年出版、2017年再版的基础上,李捷主编的《中国茶艺基础教程》又进行第三次修改,以新的面貌呈现于茶文化教育领域。

《中国茶艺基础教程》(第3版)针对学生茶文化知识与技能的需要,设计了12项任务,即茶艺师职业道德与茶艺礼仪、茶文化基本知识、茶叶知识、品茗用水及科学饮茶、茶具知识及茶具选配、泡茶器具与泡茶手法、绿茶冲泡基本技艺、黄茶冲泡基本技艺、黑茶冲泡基本技艺、白茶冲泡基本技艺、乌龙茶冲泡基本技艺、红茶冲泡基本技艺,并附有“冲泡技法演示”视频文件及“茶叶欣赏”图片。在这12项任务中,都分别有课堂任务、企业实践任务、茶文欣赏,把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实践、职业与运用有机地融为一体。

教材的修改提高,之所以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自然是研究成果丰硕的体现。而研究之所以能够如此圆满,是多方合力形成的结晶。

研究的成功,是由于团队力量的发挥。“校企互嵌式” 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涉及主持人、教师、学生、学校、企业,这些都是参与者与关系成功的各方面。而且,在全过程中,需要各方的理解、合作与调整,尤其是教学与研究团队的齐心协力。“校企互嵌式” 教学模式中,研究团队把学生分为实验班、对照班,前者按照“校企互嵌式”教学,后者依照原来的教学要求。经过三个学期的实验,“校企互嵌式” 教学模式的效果显现出来。随后,研究数据的采集,教材编撰时的写作、表演、拍摄,无不体现出团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研究的成功,是由于院校支持的力度。作为肇始于1902年、有着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的九江职业大学,承续了千年书院的文脉和底蕴, 是教育部批准的公办全日制市属高等职业院校,也是江西省示范性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全省高校就业评估优秀单位,还是国家级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立项建设专业院校、全国双新人才计划培训基地、新华网“2013年中国最具影响力职业院校”。学校不仅以坐落于庐山北麓,靠江临湖,山水交融,环境优美而著称,更以整体办学水平处于前列、形成了自身的品牌与亮点而闻名。学校贯彻“重品行、宽知识、厚基础、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主张“职业资格与培养目标融合,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融合,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的教学创新,对于符合发展要求的茶文化与茶艺专业的设立,对于“校企互嵌式” 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都给予全方位的关心和支持。而学校的文化旅游学院,更是把这种关爱与帮助逐一落到实处。

当然,研究的成功也离不开主持人、领衔者的努力,这是其个人品格、能力与水平的综合体现。李捷作为有18年教龄的副教授,进入茶领域的教学已达15年,是“中华优秀茶教师”、江西省高级“双师型”教师,也是江西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茶叶类专业委员会专家、九江市李捷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还被授予九江市“三八”红旗手。一系列的荣誉,表明李捷作为茶文化杰出人才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她是茶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曾多次担任全国职业院校中华茶艺大赛裁判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手工制茶赛项专家组成员等。她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带领学生参加过首届国际茶叶博览会(杭州)、 “茶叶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二连浩特)、中国(南昌)国际茶业博览会等国际性活动,以及中华茶奥会竞技、首届“婺源绿茶杯”茶艺技能表演大赛等,多次获得一等奖和其他奖项。她还是乡村脱贫、乡村振兴的积极投入者,2014~2021年,她带领学生连续七年协助九江市、庐山市政府举办九江国际名茶名泉节、庐山问茶会活动,进行茶叶冲泡、茶席展示、茶艺表演;带领学生参加“无锡首届惠山茶会”“江西首届茶文化茶艺巡演”“江西省第二届科技成果展”,进行茶艺演示、庐山云雾茶品牌推广和茶事宣传;共协助九江各茶叶企业赴全国各地茶叶展销会参展100余场次,并用微信为九江茶企、茶人、茶事进行推广;还参与“给外国人讲中国乡村故事”项目,指导学生共接待9批共计2400名外国游客参观体验九江乡村文化,推广庐山云雾茶。这些出色的工作与实践活动,既展示了李捷的才干,又拓宽了她的视野,也为茶文化研究和教材修改积累了素材与成功案例。

虽与李捷相识多年,在多次全国活动时见面,她还曾到我主持的茶文化高级研修班学习,但因各自忙于工作,又在南昌、九江两地,交流、交往的时间毕竟有限,对她的水平、能力与工作也就知之甚少。一切改变发生在五年前,当时,我再次主持茶文化高级研修班,来自全国的多位教授、博士、中华优秀茶教师前来参加学习。而且,为了发现与培养江西本土具有发展潜质和后劲的茶文化高级人才,我有意识地邀请了一些年轻的茶文化教师讲授课程,李捷也是其中之一。她讲课时,思考深刻、思路缜密、资料丰富、讲解清晰,娓娓道来,得心应手,受到学员的热烈欢迎,被给予高度评价。而我也由此知晓李捷讲课的特色与水平。2018年以来,我主持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教程《茶艺师》(全套5本)的撰写,随后又主持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编写,都邀请李捷参加。经过国家、江西省人社部门的审查批准,李捷担任了两项工作的专家。在国家教程《茶艺师》撰稿中,李捷既是全套教材的编写者之一,又是《茶艺师》(中级技能)一书的副主编,协助我做了大量策划、协调、修改、统稿的事务。为了使茶艺技能的每一个细节更为精准,各个级别之间的知识与技能衔接更为协调,李捷多次从九江开车专程来南昌和撰稿组的其他专家研究、交流。而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的编写,李捷倾注了大量时间与精力,一道题一道题地仔细推敲,终于使题库通过了国家验收,顺利入库。虽然教材与题库都是集体智慧与努力的结晶,但李捷不负众望,积极奉献,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她勇担重任、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李捷率领团队把研究与教学、教材结合起来,取得了新的成果,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她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风尚。

李捷团队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高等院校,教书育人是宗旨与责任。而要教书育人,就要有高水平的教学与高质量的教材。教学和教材要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与引领性,才能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而具有创意、创新、创造的教学与教材,只能是掌握知识后的思考、精进技能后的提升,也就是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才能够获得。但是,有的从教人员却把研究与教学对立起来,认为研究会影响教学,这是一种误解。研究教学的内容、方法,正是对教学的完善与促进。如果没有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吸收,没有自己的消化与融会贯通,没有通过研究有自身的思考与领悟,那么,只能是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又怎么能够培养与造就创新的人才队伍?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把研究与教学分离开来,甚至完全割裂与对立,认为研究是研究、教学是教学,两者互不相干。这同样是不可取的。其实,从中国茶文化史、茶艺史来看,研究与教学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盛名如陆羽者,当他像常伯熊一样演绎茶艺,被鄙视;而经过研究写作《茶经》,并且作为教学挂图,则流传千古,其他被尊崇为“茶圣”。从中,我们难道不应该受到启发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然,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岗位,对于研究是有不同要求的。既要有基础理论研究,也要有运用研究。作为职业技能型的高等院校,其研究的方向自然与学校定位密切相关,既要有知识的研究,也要有技能的研究;既要有教学的研究,也要有教材的研究。李捷及其团队《中国茶艺基础教程》(第3版)的出版,正是坚持研究与教学、教材完美融合的成果,也是今后应该锲而不舍的前行之路。李捷及其团队成员都很年轻,朝气蓬勃,充满着热情、激情,具有无限成长的可能。一本教材的出版,只是事业的一项累积,人生的一次历练。在今后的历程中,李捷及其团队一定会发挥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具有更多蕴涵研究新体会、新发现成果的创新之作。对此,我们热切期盼与充满信心!

《中国茶艺基础教程》(第3版)出版,索序于我。翻读再三,拖延良久,写下粗浅的感想,一表祝贺,一寄期盼,希望学界有更多不同层次、适应不同要求的具有研究水准的优秀教材问世!

是为序。

2021年12月6日

于洪都旷达斋

(余悦,著名茶文化专家,国家二级研究员,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茶艺国际传播中心主任,《茶艺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专家组组长、总主笔,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教程《茶艺师》主编,茶艺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编写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