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紫砂壶的来历
相传明代正德年间,宜兴西蜀镇西南十几里的地方有个金沙寺,金沙寺老僧智静善于炼土,身怀制壶绝技,平日娴静有致,将泥手捏成胎,用工具规车做成圆,然后掏空胎体中部,加上口盖,粘接上壶嘴和把子,放在窑中烧成后自用。智静制成的壶,技法精巧,造型不俗。但他愤世嫉俗,性情孤僻,绝技不肯传人。当地有个叫吴颐生的读书人在寺中借读,他的书童名叫供春。一日供春偶见老僧制壶,便悄悄观看,天长日久,老僧制壶的方法被供春看在眼里,记在心头,闲暇时用老僧洗手后沉淀在缸底的废泥,徒手捏成一把小茶壶。这把茶壶外形十分奇特,是供春以寺旁白果树的树瘤为鉴而制,取法自然,意似“树瘤”,显得分外质朴古雅,烧成后砂质温润,令人喜爱,比老僧所制更胜一筹。从此,供春便开始制壶,制壶方法在当地流传开来,以后人们也将泥料沉淀后使用。供春所制成的壶被称为供春壶,成了历史名壶,被誉为“供春之壶,胜如金玉”,但他所制之壶极少,流传后世更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