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紫砂壶名家
明代万历年间,供春之后的第一位紫砂名手当数时大彬。他最大的贡献是把紫砂壶“斩木为模”的制法改为槌片围圈,把打身筒和泥片镶接结合起来,成为紫砂工艺史上的一次大飞跃。他发现大壶储水多但容易走味,提携品玩也不方便,遂将大壶改成小壶,小巧的紫砂壶变成了掌上珍玩。“千奇万怪信手出,宫中艳说时大彬”,从时大彬开始,就形成了一整套的技法工艺流程。
明天启年间著名陶师惠孟臣制作的紫砂小壶,造型精美,别开生面,因他制的壶都落有“孟臣”款,茶家遂习惯称为“孟臣壶”。
陈鸣远,号鹤峰,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明末清初西蜀镇郊上袁村人,是花货鼻祖。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大大超越了前人,既承袭了明代器物造型的朴雅大方,又发展了精巧的仿生写实技巧。他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品。除茗壶以外,陈鸣远还善作杯、瓶、盒及各式像生果品,如束柴三友壶、伏蝉叶形碟、葫芦水洗等。这些创作扩大了紫砂工艺的领域,从他开始紫砂壶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杨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当时江苏溧阳知县陈曼生,癖好茶壶,工于诗文、书画、篆刻,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配合制壶。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氏镌刻书画。其作品世称“曼生壶”,一直为收藏家们所珍藏。
杨凤年是紫砂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女性。她的作品风卷葵壶把自然界大风吹动葵叶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人对清朝邵大亨的评价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掇只壶是大亨作品中的巅峰之作,造型简洁质朴,壶身圆稳端庄,一洗晚清宫廷之繁缛风气,已成为后世紫砂艺人入门临摹的必修之课。
黄玉麟是喝蠡河水在蜀山脚下长大的紫砂艺人,13岁就会制作掇球、供春、鱼化龙等难度较大的壶,还擅长作紫砂假山。雪花泥是他独创配制的紫砂泥料。
程寿珍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紫砂艺人之一,有70年制壶生涯。他制作的掇球壶是紫砂光器的经典之作,其壶盖极度夸张挺拔,大、中、小三球重叠,显得稳重圆润、丰满精致,体现了平和、清静、无为的道家精神。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国际赛会获金奖。
俞国良是民国时期另一位制壶名手。1932年,他的四方传炉壶获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这是紫砂壶中的稀世珍品,紫砂艺人常说传炉壶制作难度最大,但这件作品仿佛天成。俞国良一生清贫,晚年定居在蜀山下的木石村,把一生的技艺传给了后人,并为他们制作了许多制壶的工具,只活了65岁的俞国良留下了60件传世紫砂壶。
20世纪50年代初,一片萧条的紫砂业在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蒋蓉7位著名老艺人的带领下重整旗鼓,再次焕发出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