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茶叶感官审评是指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一)审评环境
符合GB/T 18797的要求。
(二)审评设备
包括:干性审评台、湿性审评台、评茶标准杯碗、评茶盘、分样盘、叶底盘、扦样匾(盘)、分样器、称量用具、计时器、刻度尺、网匙、茶匙、烧水壶、茶筅。
(三)审评用水
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符合GB5749的规定,同一批茶叶审评用水水质应一致。
(四)审评
1.取样方法
初制茶取样方法有匀堆取样法、就件取样法和随机取样法,取样后应将扦取的原始样充分拌匀后,用分样器或对角四分法扦取100~200克两份作为审评用样,其中一份直接用于审评,另一份留存备用。
精制茶取样方法按照GB/T8302规定执行。
2.审评因子
初制茶审评因子:按照茶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
精制茶审评因子:按照茶叶外形的形状、色泽、整碎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八项因子”进行。
3.审评要素
外形:干茶审评其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紧压茶审评其形状规格、松紧度、匀整度、表面光洁度和色泽。分里、面茶的紧压茶,审评是否起层脱面、包心是否外露等。茯砖加评“金花”是否茂盛、均匀及颗粒大小。
汤色:茶汤审评其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
香气:香气审评其类型、浓度、纯度、持久性。
滋味:茶汤审评其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
叶底:叶底审评其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包括嫩度的匀整度和色泽的匀整度)。
4.外形审评方法
将缩分后的有代表性的茶样100~200克,置于评茶盘中,双手握住茶盘对角,用回旋筛转法,使茶样按粗细、长短、大小、整碎顺序分层并顺势收于评茶盘中间呈馒头形,根据上层、中层、下层,用目测、手感等方法,通过翻动茶叶、调换位置,反复查看比较外形。
5.茶汤制备方法与各因子审评顺序
(1)红茶、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采用柱形杯审评法。取有代表性茶样3 克或5 克,茶水比1:50,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计时,绿茶冲泡4分钟,黄茶、白茶、乌龙茶(条型、卷曲型)、红茶冲泡5分钟,乌龙茶(圆结型、拳曲型、颗粒型)冲泡6分钟,依次等速滤出茶汤,留叶底于杯中,按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
(2)乌龙茶还可用盖碗审评法。取有代表性茶样5 克,置于110毫升倒钟形评茶杯中,快速注满沸水,用杯盖刮去液面泡沫,加盖。1分钟后,揭盖嗅其盖香,评茶叶香气,至2分钟沥茶汤入评茶碗中,评汤色和滋味。接着第二次冲泡,加盖,1~2分钟后,揭盖嗅其盖香,评茶叶香气,至3分钟沥茶汤入评茶碗中,再评汤色和滋味。第三次冲泡,加盖,2~3分钟后,评香气,至5分钟沥茶汤入评茶碗中,评汤色和滋味。最后闻嗅叶底香,并倒入叶底盘中,审评叶底。结果以第二次冲泡为主要依据,综合第一、第三次,统筹评判。
(3)黑茶(散茶)用柱形杯审评法。取有代表性茶样3克或5 克,茶水比1:50,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2分钟,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嗅杯中叶底香气、尝滋味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时间5分钟,沥出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结果汤色以第一泡为主评判,香气、滋味以第二泡为主评判。
(4)紧压茶用柱形杯审评法。取有代表性茶样3克或5 克,茶水比1:50,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水,依紧压程度加盖浸泡2~5分钟,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嗅杯中叶底香气、尝滋味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时间5~8分钟,沥出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结果以第二泡为主,综合第一泡进行评判。
6.汤色审评方法
目测审评茶汤,应注意光线、评茶用具等的影响,可调换审评碗的位置以减少环境光线对汤色的影响。
7.香气审评方法
一手持杯,一手持盖,靠近鼻孔,半开杯盖,嗅评杯中香气,每次持续2~3秒后随即合上杯盖。可反复1~2次,结合热嗅(75℃)、温嗅(45℃)、冷嗅(杯温接近室温)进行。
8.滋味审评方法
用茶匙取适量(5毫升)茶汤于口内,通过吸吮使茶汤在口腔内循环打转,接触舌头各部位,吐出茶汤或咽下,适宜审评的茶汤温度为50℃。
9.叶底审评方法
精制茶采用黑色叶底盘,毛茶与乌龙茶等采用白色搪瓷叶底盘,操作时将杯中茶叶全部倒入叶底盘中,白色搪瓷叶底盘中要加入适量清水,让叶底漂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