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唐五代饮茶法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唐代茶叶主要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以饼茶为主。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贡茶院也是这一时期设立的。
唐代饮茶风气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唐朝以前,中国利用茶已经有了3000年的历史,六朝时固定的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集散地、广阔的茶叶消费区域、采茶、制茶经验以及人们对茶叶的了解,使人们逐渐喜欢上这种饮料。
唐代饮茶风气的形成还与唐代社会状况有密切关系。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极为鼎盛的时期,当时国家空前统一,交通发达。国力强盛,经济富足,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为饮茶提供了物质保障。
唐代中外交往频繁,社会风气开放。这种开放的风气使唐朝不仅能继承六朝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敢于突破这些传统,同时不断采撷国内外各民族文化的精华。所以说唐代的文化独具开创性,使饮茶风俗在唐代发展到新的阶段。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将茶子带回日本,是茶叶传入日本的最早记载。
佛教在唐代时发展到顶峰,僧尼在学佛坐禅时,很少吃饭和睡眠,常依赖于茶叶。禅宗的兴盛使饮茶习惯在上自皇族世家,下至士大夫、文人、百姓中风行。唐朝王室自称是道教李耳的后裔,道教在一个时期内得以大兴。道士、女冠为了修炼达到提神、解乏、保健的目的,常在道观饮茶,这也对饮茶风气产生了一定影响。
除了上述原因,唐代之所以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浓厚的饮茶风气,还与陆羽等人的大力提倡有关。陆羽之前,虽然社会上饮茶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没有一本专门介绍茶叶的书,人们对茶叶的历史和现状缺乏应有的了解,许多人还不知道茶叶的性能和饮用方法,至于茶树栽培和茶叶的制作工艺,知道的人就更少。鉴于此,陆羽写成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第一次较全面地总结了唐代以前有关茶叶诸方面的经验,对种茶、采茶、制茶、茶具选择、煮茶火候、用水以及如何品饮都有详细的论述。
唐五代时期,煮茶法在唐代依然存在,但不普遍,煎茶法是唐代的主流饮茶方式。
煎茶法是从煮茶法演化而来,在本质上属于煮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末茶煮饮法。末茶在煮饮情况下,茶叶中的内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析出,故不需较长时间的煮熬。而且茶叶经长时间的煮熬,其汤色、滋味、香气都会受到影响而不佳。正因如此,对末茶煮饮加以改进,在水二沸时下茶末,三沸时茶便煎成,这样煎煮时间较短,煎出来的茶汤色香味俱佳,于是形成了陆羽式的煎茶。
煎茶法与煮茶法的主要区别有三:其一煎茶法入汤之茶是末茶,而煮茶法用散、末茶皆可。其二,煎茶法于汤二沸时投茶,三沸则止,时间很短;而煮茶法茶入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其三,唐代煎茶一般不加佐料,只是加盐调味。
根据《茶经·五之煮》记载,煎饮法的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炙茶、碾罗、煎茶、酌茶、品茶等。
(1)备器。煎茶器具有风炉、茶鍑、茶碾、茶罗、竹夹、茶碗等二十四式,崇尚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茶碗。
(2)择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3)取火。“其火,用炭,次用劲薪(谓桑、桐、枥之类也)。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膏木为柏、桂、桧也,败器谓朽废器也)”。这是说烤茶的燃料用炭最好,其次是用火力猛的木柴,如桑、桐、栎等类的木柴。像烤过肉、染有膻味和油腻的木炭,或是含有油脂的木柴,如柏、桂、桧之类和朽坏了的木器,都不可用来烤茶。
(4)候汤。陆羽为烧火煮水设计了风炉和茶鍑。风炉形状像古鼎,三足间设三孔,底一孔作通风漏灰用。鍑比釜要小些,宽边、长脐,有两只方形耳。无鍑也可用铛(宽边、盆形锅)代替。《茶经》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5)炙茶。炙烤茶饼,不要在通风的地方或用余火烤,因为风吹,使火焰骤急,飘忽不定,致使冷热不能均匀。要靠近火烤,同时不断地翻动,等到茶叶烤出像蛤蟆背一样的疙瘩时,然后离火五寸继续烤。如果卷曲的茶饼又伸展开来,则按开始烤茶的方法再烤。待到茶饼变软或透发出香气时趁热放在纸袋里。炙茶的目的一是进一步烘干茶饼,以利于碾末;二是进一步消除残存的青草气,激发茶的香气。
(6)碾罗。隔着纸袋将饼茶用锤敲碎。纸袋既可避免香气散失,又可防止茶块飞溅。然后入碾碾成末,再用罗筛去细末,使碎末大小均匀。《茶经》认为,茶末以米粒般大小为好。
(7)煎茶。水一沸时,加盐调味,不要因为味淡而多加盐。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备用,然后用竹夹在水中搅动形成水涡,使水沸度均匀,用量茶小勺量取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再加搅动。过一会,水涛翻滚,这时用先前舀出的备用水倒回去,使开水停沸,生成茶沫。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是茶汤上面的沫饽。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而轻的叫花。沫就像浮在水边的绿萍,又像散在杯盘里的菊花瓣。饽是指煮茶的渣滓,水一沸腾就有很多白色泡沫重叠积聚于水面,一片纯白状如积雪。花就像枣花在圆形水池上面浮动,像曲折的潭水和凸出的小洲间新生长的青萍,又像晴朗天空中鱼鳞状的浮云。
(8)酌茶。三沸则茶成,先把茶沫上形似黑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因为它的味道不正。最先舀出的称“隽永”,是意味深长的意思,也指最好的东西,可放在熟盂里以备育华,而后依次舀出第一、二、三碗,茶味要次于“隽永”,第五碗以后,一般就不可喝了。《茶经·六之饮》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说的是好茶,仅舀出三碗;差些的茶,可舀出五碗。一般煮水一升,可酌分五碗。
(9)品茶。用匏瓢舀茶到碗中,趁热喝,将鲜白的茶沫和咸香的茶汤一起喝下去。这时重浊的物质凝结下沉,精华则浮在上面。茶汤冷了,精华就会随着热气散掉,没有喝完的茶,精华也会散发掉。
陆羽《茶经·九之略》当中说,煎茶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视情况可省略一些程序和器具,如若用散、末茶,或是用新制的饼茶,则只需碾罗而不需炙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