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的起源

二、“茶”字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茶”字字形、字音和字义的国家,各国茶的译音发源于广东语的“cha”音和发源于厦门语的“te tai”即“Tay”音。

“茶”字由“荼”简化而来,始发于汉代。到了中唐,茶的音、形、义趋于统一,后来陆羽的《茶经》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确立。在唐以前,对茶有许多称呼,如槚、茗、荈、水厄、皋芦、瓜芦、不夜侯、酷奴等。南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记》中说:“茶之始,其字为荼”。荼字首见于西周初期著作《诗经》,如《邶风·谷风》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豳风·七月》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尔雅》进一步明确其概念说:“槚,苦荼。”

《汉印韵合编》中,“荼”字已向“茶”字形演变了,但还没有“茶”字音,也不知道指的是何物。

由“荼”字音读成“茶”字音,始见于《汉书·地理志》,其中写到今湖南省的茶陵,古称荼陵,曾是西汉荼陵候刘沂的领地,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唐颜师古注此地的“荼”字的读音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它虽有“茶”字义,已接近“茶”字音,但却没有“茶”字形,因此,人们还无法定论那时“茶”字是否已经确立。所以,南宋魏了翁的《邛州先茶记》说,荼陵中的“荼”字属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陆德明《经典释文》和《诸经音读》就把荼字读音改为去掉一画的茶字读音了。

“茶”字字形的形成除了上文汉代著作中始出现,在成书于735年的《开元文字音义》一书中也出现了“茶”字,作为重要的史料证据表明茶字的来源。陆羽在《茶经·一之源》的注中:“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茶”字虽在民间广为流传,且被收录于《广韵》与《开元文字音义》中,然而在正式场合,仍未普及。

“茶”字沿用至今,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与陆羽《茶经》的普及和影响力有很大的关系。陆羽在对茶有众多称呼的情况下,在著述《茶经》时,规范了茶的语音与书写符号,将“荼”一律改写为“茶”,从而确立了一个形、音、义三者兼备的“茶”字。

南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记》中说:“惟自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则遂易荼为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