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饮茶禁忌
饮茶有诸多好处,但物极必反,饮茶过量,尤其是过度饮浓茶,对健康不利,因此饮茶必须适量。
(一)饭前饭后不宜大量饮茶
饭前大量饮茶会冲淡唾液,影响胃液分泌并降低食欲。饭后立即饮茶,茶叶中的茶多酚会与食物中的铁、蛋白质发生凝固作用,影响人体对铁和蛋白质的吸收,并且会延长食物的消化时间,增加胃的负担。饭后应隔半小时饮茶,才有助于消食去脂。
(二)妇女三期不宜多饮茶
妇女三期指的是经期、孕期、哺乳期,在此期间妇女不宜多饮茶,要饮也要饮清淡的茶,忌讳喝浓茶。
经期饮茶会使基础代谢增高,可能会引起痛经、经期延长、经血过多,甚至缺铁性贫血等现象。
孕期饮茶,由于茶叶中含有咖啡碱,会加重孕妇的心跳和肾脏负担,使心跳加快,排尿增多,严重可诱发妊娠中毒。而且孕妇在吸收咖啡碱的同时,胎儿也被动吸收,胎儿对咖啡碱的代谢速度要比大人慢得多,这会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对胎儿的发育不利。
哺乳期饮茶,茶水中高浓度的鞣酸进入哺乳期妇女的血液循环,会有收敛作用,抑制奶水的分泌。咖啡碱可通过奶汁进入婴儿体内,对婴儿起到兴奋作用,有时会导致婴儿无故哭闹,甚至会发生肠痉挛。
(三)冲泡次数过多的茶不宜饮用
冲泡具体次数应视茶质、茶量而定,但一杯茶经过三至四次冲泡后,90%以上的营养物质和有效成分都已溶出,再继续冲泡,茶叶中一些对品质不利的物质会浸出较多,不适合饮用。
(四)冲泡时间过久的茶不宜饮用
茶叶冲泡时间过久,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等都会氧化而减少,从营养和卫生角度来说,茶汤暴露在空气中,放久了容易滋生腐败性微生物,使茶汤缓慢变质。因此,一般情况下,冲泡时间过久的茶不宜饮用。隔夜茶也是同样道理。
(五)空腹不宜过量饮茶
茶叶中含有茶碱,空腹不宜过量饮茶,更不宜饮浓茶。空腹饮茶容易引起茶醉,导致血液循环加速、呼吸急促、心慌、心悸、心跳加速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出现茶醉,应立即停止饮茶,吃些茶点或喝些糖水,症状即可得到缓解。
(六)贫血患者以及服用含铁、含酶制剂药物时不宜饮茶
缺铁性贫血患者不宜饮茶,由于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会和食物中的铁发生化学反应,不利于人体对铁的吸收,从而加重病情。其次,缺铁性贫血患者服的多是含铁药物,多酚类物质与药物中的铁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沉淀,会影响药效。
(七)冠心病患者须酌情饮茶
冠心病有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的症状。茶叶中的咖啡碱有兴奋作用,可以增强心肌的机能。对于窦房传导阻滞或心动过慢的冠心病患者来说,适当喝些茶,甚至喝些偏浓的茶,配合药物,有助于提高心率,起到治疗的作用。对于心动过速的冠心病患者来说,最好做到不饮茶,以免因喝茶引起心跳加快。有心房纤颤或心脏早搏的冠心病患者,也不宜饮茶,饮茶容易促使发病或加重病情。
(八)神经衰弱患者要节制饮茶
神经衰弱患者主要是晚上容易失眠,而茶叶中含有咖啡碱会刺激人的中枢神经,使人处于兴奋状态。所以神经衰弱患者在白天可以适当饮些淡茶,夜晚尤其临睡前不宜饮茶。
(九)脾胃虚寒者不宜饮茶
脾胃虚寒者胃部常有寒凉感,而茶叶属性寒凉,尤其是绿茶,当饮茶过浓或过多时,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会对患者胃部产生强烈刺激,影响胃液的分泌,轻者影响食物消化,严重会产生胃酸、胃痛等不适现象,使患者脾胃虚寒症状加重。所以脾胃虚寒患者,或患有胃病的人,要尽量少饮茶,特别是少饮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