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茶俗
(一)爱伲人的烘烤茶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爱伲人种茶、饮茶的历史已超过千年。每年春茶发新芽的季节,居住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南糯山的爱伲人都会过传统的洪西节。洪西是哈尼语,意思是感谢上苍给人类带来茶叶、谷子等农作物,祝福大地万物复苏,祝福人间五谷丰登,洪西节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以茶祭拜祖先和家神以及大自然。南糯山的哈尼族认为茶叶是祖先留给后人的财富,是大自然对人间的恩赐,因此在洪西节这天,爱伲人都要在山上采摘刚刚吐绿的新茶,虔诚地供献给祖先和福泽人间的大自然。
爱伲人称茶为“诺博”,其中诺是茶的意思,而博则是祭拜之意,这说明茶在爱伲人最早的认识中是祭拜用的神物,以茶祭祀是爱伲人的传统习俗。爱伲人喜欢喝烘烤茶,他们把采摘回来的鲜茶叶放到竹夹里,然后在火塘上进行烘烤,当茶叶烘烤到半干的时候,放到青竹筒里去煮,当水烧开后,就可以倒出来饮用了。这种经过烘烤和青竹筒煮出来的茶水,汤色绿中带黄,虽然茶味不浓,喝起来却十分爽口,清香而甘洌。
(二)布朗族的酸茶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濮人是云南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布朗族有吃“酸茶”习俗,他们把采摘回来的鲜茶叶经过杀青、揉搓后塞进砍回来的青竹筒里压紧,然后盖上一层芭蕉叶,再敷上一层土,一切程序完工之后,把竹筒茶掩埋在自家的院子里,埋上十天半月后,就可以挖出来享用了。布朗族吃酸茶一般都带到山上劳动时吃,也可以在家里火塘旁吃,在燃烧的火塘前,男女老少围在一起,边闲谈边取出酸茶慢慢嚼食,既温馨浪漫,又别具风情。布朗族不但好饮茶,还将茶作为礼品和姑娘出嫁时的陪嫁品。
(三)傣族的竹筒茶
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都喜欢喝竹筒茶,竹筒茶的制作各具特点,各有千秋。傣族竹筒茶的制作比爱伲人的竹筒茶要多一些工序,他们首先把制作好的晒青毛茶塞进准备好的竹筒里,然后用棒槌捣紧,接着再把竹筒茶放到火塘烧烤。烧烤竹筒茶讲究时间的把握,既不能烧得太过,也不能烧得太短。当竹筒茶烧好后,再用刀把竹筒剖开,然后取上一点烧烤后的茶,放到土钵里烧煮。这样烧出来的竹筒茶清香四溢。傣族饮茶历史也相当悠久,根据傣族佛经贝叶经记载,早在傣历204年以前,傣族就开始种茶,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四)基诺族的凉拌茶
基诺族古称攸乐,是西双版纳独有的少数民族。基诺族主要居住在古代六大茶山的攸乐山,因为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因而在种茶、饮茶等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在过去,基诺族有祭茶神的习俗,现在仍保留着祭茶虫、吃凉拌茶等风俗。每年春茶发芽之际,基诺人都要带上鸡、鸡蛋等祭品,祭拜茶神,到了5月份,村寨还要统一祭拜茶虫,祈求消灾灭难,祝福茶叶兴旺。基诺族最具特色的是把茶当菜吃,这就是基诺族的传统习俗吃“凉拌茶”。制作凉拌茶首先要准备一个竹子做的长方形槽海,将鲜茶叶在手掌上揉搓后放进槽海,然后撒上盐、辣椒、姜、蒜等佐料,再加上备好的凉开水,用筷子或竹勺搅匀。如果有条件的话,再加入山上长的一种酸野果,这样制作出的凉拌茶味道会更加特别,凉拌茶汤酸中带涩,苦中有微甜,品尝后口留余香,而且特别开胃。凉拌茶还有一个特点,它既可消毒止泻,又可以清除异味,因此这一习俗一直传承到现在。
(五)拉祜族的火爆茶
拉祜族饮茶也很讲究,平日里他们喝的是一般的冲泡茶,一旦有贵客临门,他们就要喝精心烧制的火爆茶。火爆茶的制作十分特别,首先要把开水烧上,把空茶罐烧得滚烫甚至发红,然后用一个瓷碗把备好的茶在火炭上热炒,等到茶罐烧到一定火候时,把炒好的热茶放到空空的茶罐里,紧接着把滚烫的开水朝着茶罐往下倒,茶水发出噼啪的爆炸声。制作火爆茶讲究火候和茶技,不同的人烧出的茶水味道也不一样。
(六)白族的三道茶
聚居在苍山之麓、洱海之滨的白族招待宾客用著名的三道茶。三道茶即主人依次向宾客敬献的苦茶、甜茶、回味茶。第一道茶为苦茶。先将烤茶用的小砂罐放在炭上预热,放入适量的云南名茶,如苍山雪绿或沱茶等。用手不停地抖动砂罐,待茶叶的颜色呈微黄并散发出焦香味时,立即冲入沸水,然后斟入小茶盏,敬献给客人。这道茶具有绿茶的醇味、苦味,故曰苦茶。苦茶香味浓郁,饮后使人口齿生香,精神为之一振,纯真的茶味体现了白族人民质朴、自然的精神风貌。
第二道茶为甜茶,用料讲究,制作复杂。在带茶托的小茶碗内放入生姜片、红糖、白糖、蜂乳、炒热的白芝麻、切得极薄形如蝶翅般的熟核桃仁片,再加上从牛奶里提炼熬制出来又经烘烤切细的乳扇,注入开水即成甜茶。饮用时需以汤匙相助,边嚼边饮,或以橄榄、菠萝等茶点相佐。这道茶香甜可口、营养丰富,体现出白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第三道为回味茶。先将桂皮、花椒、生姜片放入水里煮,将煮出的汁液放入杯内,饮下后顿觉香甜苦辣四味俱全,让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这道茶能祛除湿气,有助于身体健康。
这几道茶口味各不相同,使人联想到人生的先苦后甜、苦尽甘来,蕴含着无限深邃的人生哲理,引人深思。白族三道茶不仅是白族人民日常生活所需的一部分,而且是逢年过节、结婚喜庆、宾客来访时必不可少的礼仪之一。
(七)纳西族的盐巴茶和龙虎斗
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中甸、维西、宁蒗等地,历史悠久,与古代的游牧民族氐羌支系有渊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纳西人创造了自己的“东巴文化”。纳西族传统节日有正月“农具会”、三月“龙王庙会”和七月“骡马会”,这些集会通常是人们交流生产经验和交往的场所。天、地、山、水、风、火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都被纳西族视为神灵。
盐巴茶是生活在滇西北丽江一带的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苗族、怒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常喝的茶。他们之间流传着这样的饮茶谚言:“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
盐巴茶的制法是先将特制的容量约200~400毫升的小瓦罐洗净放在火塘上烤烫,然后抓5克左右青毛茶放入罐内烤香,再把开水冲入瓦罐,瓦罐内的水马上沸腾起来并泛起泡沫,这时迅速将水倒掉,再冲入开水至满,待水再沸腾时加入适量盐巴,用筷子搅拌几圈,拿起茶罐,将茶汁倒入茶盅,一般只倒至茶盅的一半,再加入开水冲淡后即可饮用。饮盐巴茶一般是边煨、边饮、边闲聊,一罐茶可熬三四道。
“龙虎斗”的纳西语叫“阿吉勒烤”,是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饮茶方式。首先将茶放在小土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黄后注入开水熬煮,像熬中药一样,熬得浓浓的。另在茶杯内盛上小半杯白酒,然后将熬煮好的茶水冲进盛酒的茶杯内,顿时发出悦耳的响声。纳西族人把这种响声看作吉祥的象征,响声越大,在场的人越高兴。此茶泡好后,茶香四溢,有的还在茶水里加上一个辣椒,以此待客,也用来治疗感冒。喝上一杯龙虎斗后,周身出汗,睡一觉后就感到头不昏,浑身有力,感冒就好了。
(八)藏族的酥油茶
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也有居住。西藏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候高寒干燥,当地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因此,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主要靠茶叶来补充。“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茶成了当地人们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喝酥油茶如同吃饭一样重要。
制作酥油茶时,将砖茶捣碎,放入锅内,加水煮沸,熬成茶汁后,倒入木制或铜制的茶桶内,然后加适量的酥油和少量鲜奶,搅拌成乳状即成。饮时倒入锅内或茶壶内,放在火炉上烧热、保温。想喝时倒上一碗,随取随饮,十分方便。也可与糌粑混合成团,与茶共饮。
喝酥油茶很讲究礼节,宾客进门入座后,主妇很有礼貌按辈分大小,先长后幼,向宾客一一倒上酥油茶,再热情地邀请大家用茶。按当地习惯,宾客喝酥油茶时,不能端碗一喝而光,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一般喝一碗茶都要留下少许,看作是对主妇打茶手艺不凡的一种赞许,如客人不想再喝了,要等主人添满,放在一边,告辞时再一饮而尽,这才不至于失礼。
(九)客家的擂茶
擂茶流行于我国南方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人的传统饮茶习俗。擂茶是将茶叶、生姜、生米仁研磨配制后,加水烹煮而成,所以又名三生汤。擂茶不仅味浓色佳,而且能提神去腻、清心明目、健脾养胃、滋补益寿。擂茶对客家人来说既是解渴的饮料,又是健身的良药。客家人作为我国汉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广泛分布于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西、四川、贵州等地。不同地区的擂茶,制法也不尽相同。各种擂茶除“三生”原料外,其他作料都各不相同,有加花生的,有加玉米的,还有加白糖或食盐的。擂茶是我国绚丽多姿的茶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古代饮茶风俗习惯的延续。
(十)侗族的打油茶
打油茶又称煮油茶,在广西、湖南、贵州及其毗邻地区流传颇广,尤其在广西恭城的侗族聚居地非常普遍。侗族人喜爱这种饮料,一日三餐都少不了。在侗家,每天都要打三次油茶。早上浓雾笼罩着侗家村寨时,主妇早已起床烧火,不到一袋烟的工夫,香喷喷的油茶味即传至村外。中午劳动回来,喝上几碗油茶或吃完油茶泡饭再出工。到了傍晚收工回家又吃一餐油茶,再到鼓楼里去闲聊片刻,9点钟才回家吃夜饭。如果吃到一半又有客人进屋,主妇立即重新打起油茶款待客人。
打油茶的用具很简单,有一个炒锅,一把竹篾编的茶滤和一只汤勺。用料一般有茶油、茶叶、阴米(将糯米蒸熟晒干)、花生仁、黄豆、葱花,还备有糯米汤圆、白糍粑、虾仁、鱼仔、猪肝、粉肠等。待用料配齐后,就可架锅生火打油茶了。打油茶有五道程序。一是选茶,通常有两种茶可供选用,经专门烘炒的末茶和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幼嫩新梢,这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二是选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阴米、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糍粑、笋干等,架锅生火,把油放入锅里待发出热气后即放入阴米,边放边捞出,动作稍慢阴米就会黑焦变苦,只有阴米成黄白色的米花状才算最佳。阴米炸好后,再炸糍粑,炒花生、黄豆,煮熟猪肝、粉肠、虾公和鱼子等配料,并分别将其均匀地盛放到客人碗中。三是煮茶,把茶油倒入热锅,放一把阴米炒到冒烟,嗅出焦味时,把茶叶拌着焦米一起炒,待焦米冒出丝丝青烟时,倒入清水加少量食盐同煮,就煮成了油茶水。四是配茶,用汤勺将沸茶水倒入装有各种配料的碗中,又香、又爽、又鲜的油茶就打好了。五是吃茶,由于油茶碗内加有许多食料,因此,还得筷子相助。吃油茶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油茶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的手艺不凡,总是边喝、边啜、边嚼,在口中发出“啧、啧”声响,还赞不绝口。
(十一)奶茶
维吾尔族奶茶的做法是先取适量的砖茶劈开敲碎,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沸。然后放入鲜牛奶或已经熬好的带奶皮的牛奶,奶量为茶汤的1/5~1/4最佳,再加入适量的盐,接着煮沸10分钟即可。边喝边吃馕饼(用小麦做的一种大小厚薄不一的圆形饼)。北疆伊犁等地的妇女有吃茶的习惯,在喝完奶茶的液体后,会将沉在壶底的茶渣和奶皮一起嚼食掉。
新疆哈萨克族聚居地区也饮奶茶,其奶茶的制法与维吾尔族的稍有不同,他们将砖茶捣碎后放入壶中加水煮沸,然后另取一只壶烧开水,加入牛、羊奶和盐,再将熬好的茶水兑入饮用。
熬制蒙古奶茶时,要先将青砖茶用砍刀劈开,放在石臼内捣碎后,置于碗中用清水浸泡。以干牛粪为燃料将灶火生起,架锅烧水,水必须是新打上来的水,否则口感不好。水烧开后,倒入另一锅,将清水泡过的茶叶也倒入,用文火再熬3分钟,放入几勺鲜奶和少量食盐,锅开后即可用勺舀入各茶碗中饮用。如果水质较软,还要放一点纯碱入内,增加茶的浓度,使之更加有味。火候的掌握十分重要,文火最佳。燃料干牛粪必须要干透才行,不能使用发霉变质的,以免烟会窜入茶叶中影响茶味。
遇到节日或较隆重的场合,奶茶的配料会增多,制作也变得更加复杂。事先要预备好砖茶碎末、食盐、小米、牛奶、奶皮子、黄油渣、稀奶油、黄油、羊尾油等配料,烧开水倒入茶叶熬成茶汁,再滤出茶叶渣,留下茶汁。将另一口锅置于火上烧热,用切碎的羊尾油烧锅,将少量茶汁倒入烧开,再加入一勺小米,煮开后将剩余所有茶汁倒入锅中,沸后放一把炒米和少许黄油。最后将其他配料如牛奶、奶油、奶皮子、黄油渣等混在一起放入专用的搅茶桶中搅拌,直到从混合物中分离出一层油为止,然后全部倒入滚开的茶水锅中搅拌均匀,这样一锅飘溢着浓浓奶茶味的高档奶茶就熬好了。
(十二)回族的盖碗茶
俗话说,回族家中三件宝:汤瓶、盖碗茶、白孝帽。宁夏回族人有喝盖碗茶的传统习俗,盖碗茶以茶具命名。盖碗俗称盖碗子、盖碗盅,一套完整的盖碗茶具由托盘、茶碗、碗盖三件组成。茶碗是用来冲泡茶水的,底小口大,外沿略向外张开。托盘是用来托茶碗的,又称茶托、茶船。碗盖,略小于碗口,可严密地扣在茶碗中,且能保温保味,使泡出来的茶不走味儿。茶具上绘有山水相间的图案或清真之类的阿拉伯文,一般不绘人和动物图像。整套茶具精巧玲珑,清雅素净,极具欣赏价值。一般回族喜欢用宁夏古嘴山出产的质地细白的陶瓷茶具,用这种盖碗茶具泡出来的茶,茶味醇正,色鲜甘爽,使人回味无穷。回族喝盖碗茶的习俗与他们的生活习俗有关。回族喜吃牛、羊肉,粗纤维的牛、羊肉不易消化,而热性的盖碗茶有消食、化痰等功能。从科学饮食的观点看,盖碗茶的确有助兴除倦、消食活血补虚、益气健脾、强身补肾、明目清心、减肥增寿等功能。
盖碗茶所用茶叶多用陕青、茉莉、龙井等细茶。夏季用青茶,冬季则用红茶。盖碗茶的一大特点是所用配料花样繁多。配料有白糖或红糖、花生仁、芝麻、红枣、桃仁、柿饼、果干、葡萄干、枸杞、桂圆肉等。花生仁、芝麻是事先炒熟的,如果讲究一些,红枣也要事先用炭火烤焦,称焦枣。这种配料齐全的称为八宝盖碗茶。其他如用陕青茶、白糖、柿饼、红枣沏泡而成的叫白四品盖碗;用砖茶、红糖、红枣、果干沏成的叫红四品盖碗;用云南沱茶、冰糖沏成的叫冰糖窝窝茶盖碗;用砖茶、红枣、红糖沏成的叫红糖砖茶盖碗;用陕青茶、白糖沏成的叫白糖青茶盖碗。
主人将配料备齐,将茶叶和各种配料放入茶碗中,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主人会揭开碗盖,向客人逐一介绍所用配料,然后再去沏茶。如果客人不喜加糖,应事先说明。主人介绍完后,客人应点头称谢。沏茶时,主人左手拿出碗盖,右手提一壶滚沸的开水注入茶碗内,盖上碗盖。待冲泡5分钟~10分钟,将碗盖拿起来在茶碗中轻刮一下,双手捧起献给客人,并道一声“请喝茶”。冲泡时,倒水不宜过满,满则失礼。泡茶时,避免将开水溅到桌上或客人身上,以免失礼。
饮时,先将碗盖在茶碗表面轻刮几下,将浮在茶汤表面的茶叶、芝麻刮到一边,然后将碗盖斜盖在碗口上,留出一小口,以左手托着托盘,右手拇指、中指夹住茶碗,食指轻按碗盖,无名指托住碗底,从小口处轻饮品尝,不得发出响声,否则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
主人会随时为客人添茶,直到客人告辞从茶碗中捞出一颗红枣放进口中,主人会明白客人的意思,一面热情挽留,一面做送客的准备。假如并不打算离开,切莫贪吃碗中食物。当然,自冲自饮时又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