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茶的源流
茶从发现到成为日常饮料,是经过很长过程的。药用为其开始之门,祭祀、食用次之,饮用则为最后发展阶段。四者之间有先后承启的关系,但是又不可能进行绝对划分。现在用茶主要是以品饮为主,但同时又有祭祀、药用和食用的功能。
(一)药用
中医素有“医食同源”之说。最早记载饮茶的既不是“诸子之言”,也不是史书,而是本草一类的药书,例如《神农本草》《神农食经》《食论》《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书中有关“茶”之条目。
《神农本草》中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可知茶在我国神农氏时代,便已知茶有“饮”之功能,这里的“饮”,当指饮食,不能单纯理解为“饮料”。
《神农食经》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说常常饮茶,使人精力充沛,身心舒畅。东汉华佗在《食论》写道“苦茶久食,益意思”,说茶叶的味道较苦,但经常服用有利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唐苏敬《新修本草·木部》中说:“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将茶的品性、药用价值一一道来: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此茶之功也。清代黄宫绣在《本草求真》记载“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充足,纤芥滓秽不受,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降,炙灼能解,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便血等服之皆能有效。但热服则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久服瘦人;空心饮茶能入肾消火,复于脾胃生寒,万不宜服”。
好茶的文人对茶的药用功能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唐代白居易的《赠东邻王十三》就说:“携手池边月,开襟竹下风。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概括饮茶好处有:“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他不仅把饮茶作为养生之术,而且作为修身之道。唐代陆羽《茶经》中全面论述了茶的功效:“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宋代吴淑在《茶赋》中说茶可以“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明代顾元庆在《茶谱》中说“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痤、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对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而言,茶的药用价值更为突出,少数民族居住在高寒地区,日常主食都是牛羊等肉类食品,不易消化,而茶的促消化功能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明史·食货志》中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而病”。明朝谈修《滴露漫录》中记载“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以上是古人凭借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茶叶的药用功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发展,使我们对茶叶的功效有了更科学的认识。目前已经鉴定出茶叶化学成分达1400多种,它们对茶叶的色、香、味以及营养、保健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祭品
到了周朝,茶叶作为祭品。《礼记·地官》记载“掌荼”和“聚荼”以供丧事之用,从而可知3000年前茶叶就扩大用途作为祭品。梁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武帝本纪》中记载,齐武帝萧赜于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下诏:“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上贵贱,咸同此制”。《蛮瓯志》记称:“《觉林院志》崇收茶三等: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异苑》:“剡县陈矜妻少寡,与二子同居,好饮茶。家有古冢,每饮辄先祠之。二子欲掘之,母止之。其夜梦人云:‘吾止此冢三百馀年,今二子恒欲见毁,赖相保护,又享吾佳茗。虽潜朽壤,岂忘翳桑之报?’及晓,于庭中获钱十万,似久埋者,惟贯新。母告二子,祷祠愈切。”在中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中国民间则历来有以“三茶六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他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发掘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由此可知中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一般有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以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三种方式。
(三)食用
到了春秋时代,茶叶已发展到既是祭品,又是菜食了。东周《晏子春秋》中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云:“矮小者似栀子,冬至生叶,可煮作羹饭。今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一名茆,蜀人名为苦茶。”可见古人将茶叶摘下煮作羹饮确有其事。三国魏张揖 《广雅》中提到“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流传至今的食用形式还有擂茶、姜盐豆子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以及基诺族的凉拌茶等。不同地区的擂茶有不同的配料,用生姜、生米、生茶叶(鲜叶)做成的擂茶,又名“三生汤”,有浆状和粥状,据说有解暑、消食、润肺之效,延年益寿之功。吃擂茶的地区主要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的客家聚居地。南宋黄升《玉林诗话》中载路德章《盱眙旅舍》中写道“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姜盐豆子茶是适量的茶叶和炒香的黄豆、芝麻、姜、盐放入茶碗中,直接用开水沏泡即成,简便快捷,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四)饮用
饮用就是把茶作为饮料,或是解渴,或是提神。关于饮茶的起始,到目前为止还存在争议。大致说来,有上古说、先秦说、两汉说、三国说、两晋说等多种说法。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认为饮茶始见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因为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在《僮约》中写到“脍鱼炰鳖,烹荼净具”“武阳买荼,杨氏担荷”,前一句反映了当时成都一带,饮茶已成风尚,在富豪之家,饮茶还出现了专门的用具;后一句反映成都附近,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到王褒时期,茶叶已是士大夫们的生活必需品了。所以王褒《僮约》写家童每天既要在家烹茶,又要外出武阳买茶,茶叶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商品。明代杨慎《郡国外夷考》记:“《汉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可见汉时蜀地已有固定的茶叶产地。
《僮约》成于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文献记载。既然用来待客,不会是药用而应是饮用。王褒是四川资中人,买茶之地为四川彭山。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等均是蜀人,因此可以确定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饮茶最初发生在四川,最根本的原因是四川地区的巴蜀文化、浓厚的神仙思想造就了茶叶饮料。故中国人饮茶不会晚于西汉,所以两汉说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