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宋元饮茶法

三、宋元饮茶法

宋元时期最流行的饮茶法是点茶法,连北方的辽、金两国也受其影响。煎茶法到南宋后期便已无闻,煮茶法主要流行于当时的少数民族地区。

宋代盛行点茶、斗茶、分茶,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日本僧人南浦昭明到浙江余杭的径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茶宴礼仪并把茶具传至日本,后经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改造形成日本茶道。宋徽宗赵佶精于点茶、分茶,公元1107年亲撰《大观茶论》,总结点茶法。据《大观茶论》和蔡襄《茶录》等归纳点茶法的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熁盏、润茶、炙茶、碾罗、点茶、品茶等。

(1)备器。点茶法的主要器具有茶炉、汤瓶、茶匙、茶筅、茶碾、茶磨、茶罗、茶盏等,崇尚建窑黑釉盏。黑釉瓷釉色黑如漆,莹润闪光,条纹细密如丝。因其结晶所显斑点、纹理各异,故分兔毫釉、油滴釉、曜变釉、鹧鸪斑釉、鳝皮釉等品种。兔毫盏为其中珍品,因纹理细密,状如兔毫而得名。它大口小底,形似漏斗,造型凝重,古朴厚实。因其色黑,而衬出茶汤之色白,且可清楚看出咬盏及水痕的情况。因其厚实,预热之,则热难冷,易使茶香散发,所以斗茶者青睐兔毫盏。

(2)择水、取火。择水、取火同煎茶法。

(3)候汤。风炉形如鼎,也有用火盆及其他炉灶代替的。煮水用汤瓶,汤瓶细口、长流、有柄。瓶小易候汤,且点茶注汤有准。掌握点茶用水的滚沸程度,是点茶成败的关键。《茶录·候汤》中说“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

(4)熁盏。点茶前先熁盏,即用火烤盏或用沸水烫盏,盏冷则茶沫不浮。

(5)润茶。用热水浸泡团茶,去其尘垢、冷气,并刮去表面的油膏。

(6)炙茶。用微火将团茶炙干,若当年新茶,不需炙烤。

(7)碾罗。炙烤好的茶隔着纸袋捶碎,然后入碾碾碎,继之用磨(碨、硙)磨成粉,再用罗筛去末。若是散、末茶则直接碾、磨、罗,不用洗、炙。煎茶用茶末,点茶则用茶粉。

(8)点茶。点茶一般是在茶盏里直接点,不加任何作料,用茶匙抄茶入盏,先注少许水调至均匀,谓之“调膏”。继之量茶受汤,边注汤边用茶筅“击拂”。“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 “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茶之色以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黄白又次。斗茶则以水痕先出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茶汤在盏中以四至六分为宜,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

(9)品茶。直接持盏饮用。若人多,也可在大茶瓯中点好茶,再分到小茶盏里品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