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清饮茶法

四、明清饮茶法

明代,饮茶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贡茶改制就是原因之一,穷工极巧的饼茶被散茶所代替,唐煎宋点也变革成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

最早提倡饮茶方式从简,并且在实际操作上改革传统茶具和茶艺的是明朝的宁王朱权。朱权的“崇新改易”主要体现在对于点茶、煎汤的具体要求,比起宋人烦琐的程序更简单。

明朝前期煎点法仍是主流,直到明末清初瀹饮法才成为品饮的主要方式。点茶法本质上属泡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泡茶法,即粉茶的冲泡。点茶法与泡茶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点茶需调膏、击拂,而泡茶法则不用,直接用沸水冲泡。在点茶法中,略去调膏、击拂 ,便成了粉茶的冲泡,将粉茶改为散茶,就形成了瀹饮法。

(一)瀹饮法

瀹饮法(泡茶法)的大致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洁盏(杯)、润茶、冲泡、品饮等程序。在明朝使用无盖的盏、瓯来泡茶;清代在宫廷和一些地方采用有盖有托的盖碗冲泡,便于保温、端接和品饮。

(1)备器、择水、取火、候汤同点茶法。

(2)洁盏(杯)。利用上品泉水洗涤茶具。

(3)润茶。以热水浸润茶叶,水不可滚,滚则一洗无余味矣,以竹筋夹茶于涤器中,反复涤荡,去除尘土、黄叶和老梗。

(4)冲泡。将茶叶搦干置涤器内,取沸水冲泡。

(5)品饮。茶汤应香、色、味俱全。味以甘润为上,苦涩为下。茶自有真香、真色、真味。

明朝田艺蘅在《煮泉小品》“宜茶”条中记:“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生晒茶瀹于瓯中,则枪旗舒畅,青翠鲜明,方为可爱。”是说以生晒的芽茶在茶瓯中冲泡,芽叶舒展,翠绿鲜明,甚是可爱。这是关于散茶在瓯盏中冲泡的最早记录。田艺蘅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由此看来,杯盏泡茶可能是浙江杭州一带人的发明。同为钱塘人的陈师《茶考》亦记:“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北客多哂之,予亦不满。”是说这种用香茗置茶瓯以沸水冲泡的方法又称“撮泡”,即撮茶入瓯而泡,是杭州的习俗。

(二)壶泡法

随着冲泡散茶的兴起,茶具中出现了茶壶,明朝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书对壶泡法的记述尤详,壶泡法的形成当在明朝正德至万历年间。因壶泡法的兴起与宜兴紫砂壶的兴起同步,壶泡法可能是苏吴一带人的发明。

壶泡茶法的大致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泡茶、酌茶、品茶等。

(1)备器。泡茶法的主要器具有茶炉、茶铫、茶壶、茶盏等,崇尚景德镇白瓷茶盏。

(2)择水、取火。择水、取火同煎茶、点茶法。

(3)候汤。《茶疏》中说:“水一入铫,便须急煮。”张源《茶录》记载“烹茶要旨,火候为先。炉火通红,茶瓢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斯文武之候也。”“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声辨,三曰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是萌汤,直至气直冲贯,方是纯熟”。

(4)泡茶。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入壶中祛荡冷气,然后倾出。量壶投茶,有上、中、下三种投法。先汤后茶谓上投;先茶后汤谓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谓中投。茶壶以小为贵,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若独自斟,壶愈小愈佳。

(5)酌茶。一只壶常配四只左右的茶杯,一壶之茶,一般只能分两三次。杯、盏以雪白为上,蓝白次之。

(6)品茶。饮不宜迟,旋注旋饮。

明清的泡茶法继承了宋代点茶的清饮,不加佐料,但明朝人喜欢在壶中加花蕾与茶同泡。

总而言之,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在中国不同时期各领风骚,汉魏六朝尚煮茶法,唐五代尚煎茶法,宋元尚点茶法,明清以来尚泡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