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任务1 茶具的演变和发展

课堂任务1 茶具的演变和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们在从事茶艺活动时,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泡茶用水的清、轻、甘、活、冽,还必须具备一套合适的器具。唐代陆羽在《茶经·九之略》中说“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可见茶器的重要性。《茶经》中把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之为“具”,把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器”,我们这里所说的茶具是指煎煮泡、品饮茶的各式工具。

茶具的演变和发展与饮茶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随着茶逐渐成为日常饮料之后,与饮茶相配套的专用器具才开始出现。茶具的演变经历了古朴、富丽、淡雅三个阶段。

在原始社会,一器多用,没有专门的茶具。关于饮茶器具的最早记载是在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描述“武阳买荼,烹荼尽具”,这里的“具”是什么样子,称呼是什么,质地和用法如何,后人已无法搞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当时饮茶已有了专门器皿。

魏晋以后,饮茶器具慢慢从其他饮器中独立出来。据考证,最早的专用茶具是盏托,盘壁由斜直变成内弧,有的内底下凹,有的有一凸起的圆形托圈,使盏“无所倾斜”,同时出现直口深腹圈足盏。西晋饮茶特别挑选东部浙江产的青瓷器具。杜育的《荈赋》中说“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到南朝时,有了饮茶使用盏托的记载。

唐代是历史上对茶具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唐朝煎茶、饮茶的用具非常繁杂,当时的王宫贵族多用金银茶具,而民间却以陶瓷茶具为主。陆羽在《茶经·四之器》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各种煎饮茶器具。茶具也呈现“南青北白中彩”的局面。

宋代点茶法日渐盛行,民间饮茶大多不用碗而用盏,因崇尚茶汤“以白为贵”,故宋人推崇建窑黑(瓷)釉盏。当时,烧瓷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全国形成了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南宋审安老人在《茶具图赞》中用白描画法画了备茶和饮茶用的12种茶具,取名“十二先生”,并冠以名号。宋代相对于唐代茶具开始趋于简洁,主要有茶碾、茶磨、茶盏、茶筅和汤瓶等。茶具所用的材质除陶瓷外,也用金银。

元代,紧压茶逐渐衰退,条形散茶(即芽茶和叶茶)开始兴起,直接将散茶用沸水冲泡饮用的方法,逐渐代替了将饼茶研末而饮的点茶法和煮茶法。与此相应的是一些茶具开始消亡,另一些茶具开始出现。元代茶器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元代青花白瓷和釉里红瓷创制成功,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的新阶段。

明代茶叶的加工和饮用发生了巨大变化,除边疆人民饮茶用煮饮外,散茶的泡饮增多,因而茶具种类简化。明代饮茶器具最突出的特点是小茶壶的出现。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白瓷备受推崇,品茶用具瓷色尚白,器形贵小。明代中期后,开始注重“茶味”,讲究“壶趣”,出现了瓷壶和紫砂壶,以江苏宜兴的紫砂壶最负盛名。明代许次纾的《茶疏》中说“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

清代茶类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六大茶类。这些茶均属条形散茶。无论哪种茶类,饮用时仍然沿用明代的瀹饮法,所以茶具在种类和形式上基本与明朝类似。与明代相比,清代茶具的制作工艺技术有着长足的发展。清代以后,茶具形成了以瓷器和紫砂器为主的局面,在康乾时期最为繁荣,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盖碗在清代受茶客喜爱。景德镇除继续生产青花瓷外,彩瓷茶具较明代有长足发展,创制了珐琅彩、粉彩等新品种。清代的紫砂茶具在继承明代紫砂实用传统的同时,融合了造型、绘画、诗文、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使紫砂壶成为精致的有较高使用价值的艺术品。此外,自清代开始,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四川竹木茶具等相继出现。

我国茶具经过多方面发展,种类有茶炉、茶壶、茶碗、茶盏、茶杯等专用茶具。从茶具材料质地来看,有陶器、瓷器、铜器、锡器、金器、银器、玉器、玛瑙、石器、漆器、景泰蓝等。我国目前的茶具仍以“景瓷”和“宜陶”最为流行,此外还有金属茶具、玻璃茶具、竹木茶具、搪瓷茶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