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亚洲茶俗
(一)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是以饮茶为主体,融建筑、园艺、美术、宗教、思想、文学、烹调等文化风格于一体的艺术技能。茶道的精神核心是禅,它把禅从寺院中解放出来,把远隔世俗的禅僧脱化成在家的茶人。用一种礼仪向人们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经验,需要饮茶者去细心领悟。
日本吸收中国茶文化后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抹茶道、煎茶道。以下简单介绍一下日本抹茶道的有关内容。
1.日本抹茶道的历史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传到日本的契机,是因为遣唐使与留学生将茶从中国带回日本,那时茶还是以药用为主。平安时代,桓武天皇延历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最澄大师从大唐将茶种带回日本,并在近江阪本(现在的滋贺县)日吉神社旁种植,这是日本最初种植茶叶的地方,后被称作日吉茶园。嵯峨天皇治下的公元810~824年,形成了日本最早的茶文化高潮(弘仁茶风)。《空海奉献表》是最初记录着关于日本饮茶的史料。1168年和1187年,荣西禅师先后两次到中国求学于临济宗,同时进行茶学研究。回国时,将大量的茶种和佛经带回日本,创立了日本临济宗,并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礼仪,饮茶之风再次盛行。因此,荣西禅师被历代尊为日本茶道的“茶祖”,其著书有《饮茶养生记》。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圣一国师(圆尔辨圆)到浙江余杭径山寺苦修佛学和种茶、制茶。24年后(1259年),日本东福寺南浦昭明禅师也来径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式,将中国的茶道具引进日本,并传播中国的点茶法和茶宴礼仪,使日本茶道更趋规范化。
室町幕府时代(1336~1573年),饮茶习惯已经在庶民中普及,艺术家能阿弥创立了“书院式”“台子式”新茶风,对茶道形成有重大影响。村田珠光禅师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使品茶变成茶道,把禅宗的理想融入茶道之中。随后,对茶道起承前启后作用的伟大茶匠武野绍鸥将歌道引入茶道,对村田珠光茶道进行全面的改进和发展,进一步使日本茶道民族化和本土化。室町末期,茶道大师千利休创立利休流草庵风茶法,风靡天下,将茶道推向顶峰,被称为“茶道天下第一人”。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出现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的各家流派。
以上叙述的是抹茶道的历史,抹茶道是日本茶道的主流。同时,在中国明清泡茶道的影响下,形成了日本的煎茶道。日本僧人隐元隆琦(1592~1673年)把中国当时的煎茶法带回日本,为日本煎茶道的形成打下了基础。经日本煎茶道的始祖“卖茶翁”——柴山菊泉(1675~1763年)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稳脚,再经田中鹤翁、小川可进两人的努力,最终确立煎茶道的地位。江户时代是日本茶道的灿烂时期,日本吸收中国茶文化后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抹茶道、煎茶道。由于煎茶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所以现代日本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当然,在正式茶会或接待重要人物时,仍以传统抹茶道为主。
2.日本茶道的宗旨
千利休以“和、敬、清、寂”作为茶道的宗旨。日本茶道必须做到“四规七则”。四规是“和、敬、清、寂”。七则是:茶要提前备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暖夏凉、雨天要准备好雨伞、一定要守时、室内插花要和自然协调、要把客人放在心上。
和即是和谐、和悦,也代表平和,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当我们进入茶室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请先”“请慢用”等种种的动作和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同时“和”也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对于自然的爱好,以及随着四季的变迁,以内心感受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这就是“和”的感觉。茶室布局、茶道所用道具、茶点、摆放的插花等都随季节而变化,都以“和”的精神为基础,表现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精神。
敬则表示为对长辈的尊敬,同时也表现为主客、友人与同辈间的敬爱。
清是清净、清洁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种种礼仪和做法中十分强调的。在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爱好茶的人给了利休居士很多黄金,请他帮助购买适当的茶道具。然而利休居士把全部的钱都买了白布,送还给那个人,并说道:“只要茶巾是干净的,即使不需要任何道具,也能够品尝到茶的精髓”。
由清而静,也就是所谓的“静寂”,就如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寂静空间里,内心深深地加以沉淀的感觉。“寂”是茶道中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静”的同时,察觉自己知足的内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让自己内心沉淀,这是禅学的思想,也是对人生的最佳解答。
3.日本茶道宗师千宗易
千宗易(千利休)大永二年(1522年)出身于商人家庭,18岁时成为武野绍鸥的弟子。天正三年(1575年)成为织田信长的茶头。织田信长死后,丰臣吉秀将千宗易作为茶头。1585年,丰臣吉秀在宫内开设了一次茶会,千宗易作为主持人,给天皇点茶,被天皇赐法号“利休”。1587年主持北野大茶会后,千利休成为首屈一指的茶头。1591年,千利休响应连歌师宗长的号召,为京都大德寺的山门重建捐献资金,大德寺的主持为了感谢千利休,在山门上制作了他的雕像。丰臣秀吉认为千利休像放在山门上是对他的不敬,并认为千利休还有其他企图,不仅命人将千利休的雕像从山门上取下来,还将千利休赐了切腹,享年70岁。千利休死后,妻儿被流放到各地,千家流趋于消沉,直到千宗旦时期才再度兴旺起来,发挥千家的茶道传统。现在的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都属于千家流。千利休的一生与茶相伴,将茶道的影响扩大到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将茶道与建筑、礼仪、饮食、字画、陶瓷、铁器等相融合,形成了以茶为中心的综合文化体系。
4.日本茶道建筑
日本茶道建筑是茶人举行茶事活动的地方,由茶室和露地两部分组成。
日本茶室又称本席、茶席,属于日本和风建筑体系,是进行茶事活动的主要场所。茶室的标准规模为四张半榻榻米,为9~10平方米,室内尽量采用原木、原竹等自然形态的材料,崇尚自然。茶室内部有壁龛、点茶席、地炉、茶道口、小窗、水屋等。
露地,也称茶庭、露路,独具日本民族特色,是通向茶室的过渡庭院,也是茶道建筑的必要组成部分,利用中门分为外露地和内露地。露地不同于其他的园林,为避免斑斓的色彩干扰人们宁静的情绪,一般来说,园内只栽种常绿植物,除梅花外很少载种花果木,园内石景和装饰很少,每石每木的装饰都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露地内设有腰挂、飞石、蹲踞、雪隐、尘穴、石灯笼等。露地除迂回曲折的小路和必不可少的一些设施外,基本不留剩余空间,是为了使人们走这些小路时将精神集中起来,消除尘世中的烦躁。
5.茶事活动
日本的茶事名目繁多。每次的茶事都要确定主题,如赏月、升迁、赏雪、踏雪寻梅等。古时有三时茶之说,按三顿饭的时间分为朝会(早茶)、书会(午茶)、夜会(晚茶)。现在有“茶事七事” 之说,即早晨茶事、拂晓茶事、正午茶事、夜晚茶事、饭后茶事、专题茶事和临时茶事。
茶会分为淡茶会和正式茶会。日本的茶道程式严谨,从确定主题到茶会过程都十分讲究。在茶会之前由主人确定主客,然后根据主客身份再挑选与主客志趣相投的陪客。正式茶会时间为4小时左右,在茶会中不允许佩戴手表,由主人掌控时间。正式茶会又分“初座”和“后座”两部分。“后座”是茶会的主要部分。客人一般会提前15分钟到达,通过迂回的小路使心情平静,用心欣赏主人精心布置的露地到达茶室就座的过程,称为“初座”。到达茶室后首先要欣赏壁龛的书画、行礼。客人坐好后,主人开始表演添炭技法,这是“初炭”。之后主人送上茶食。用完茶食后,客人到露地休息,主人到茶室收拾好后客人再入茶室,这是“后座”。由主人进行点浓茶,期间不允许客人大声喧闹,气氛比较严肃,客人喝完浓茶后,主客要礼貌地向主人请求观看茶具,代表客人就茶具向主人一一询问,并对茶具进行赞赏。点完浓茶后,地炉中的炭火变得微弱,这时主人要表演添炭技法,称为“后炭”。点完浓茶后再点薄茶,期间气氛比较轻松,可以相互寒暄。薄茶之后,主人与客人相互告别,茶会到此并未结束。茶会后的第二天,由主客代表所有客人再次到主人家道谢,称“后礼”,至此茶会才算正式结束。
(二)韩国茶礼
韩国茶礼提倡和、敬、俭、真。“和”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善良的心,互相尊敬,互相帮助;“敬”是要有正确的礼仪;“俭”是指俭朴的生活;“真”是要有真诚的心意。此外,传统的茶礼精神还包括“清”“虚”。韩国茶礼侧重于礼仪,从迎客、茶室陈设、茶具的造型与排列,到投茶、注茶、安排茶点、吃茶等,均有严格的规范与程序,力求给人以清静、悠闲、高雅、文明之感。
(三)印度
印度人喝茶通常把红茶、牛奶和糖放入壶里,加水煮开后,滤掉茶叶,将剩下的浓似咖啡的茶汤倒入杯中饮用。印度人还爱喝一种加入姜或小豆蔻的“马萨拉茶”,之所以要“拉”茶,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样有助于完美地混合炼乳于茶中,从而带出奶茶浓郁的茶香。印度拉茶有一种很独特的浓醇香味,非常吸引人。
冲泡马萨拉茶可用布袋装好茶和香料,冲好相对较浓的茶底,加入炼乳或牛奶、糖后用两个壶来回拉十数次,起泡后倒入杯中。
(四)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与印度相邻,属于伊斯兰国家,居民中95%以上都信仰伊斯兰教。巴基斯坦气候炎热,终年少雨,加上人们长期食用牛肉、羊肉、乳类等油脂含量高的食物,茶这种解渴消暑、提神生津、消食除腻的饮料对他们是再合适不过了。巴基斯坦的饮茶方法受英国的影响,饮用红茶,加奶加糖。一般将红茶放入水壶中烹煮后,滤掉茶叶,在茶汤中加牛奶和白糖再饮。在巴基斯坦西北部,人们喜饮绿茶。到了冬天,有些习惯饮用红茶的地区也会改饮绿茶,这是因为巴基斯坦人认为绿茶偏温、红茶偏凉,与我国的看法相反。他们饮用绿茶的方法与红茶相似。
(五)新加坡、马来西亚
新加坡、马来西亚喜欢喝“肉骨茶”,其实,此“茶”非彼“茶”,虽然肉骨茶名为“茶”,但它却是一道猪肉药材汤,汤料完全没有茶叶的成分,是以猪肉和猪骨混合中药及香料,如当归、枸杞子、玉竹、党参、桂皮、牛七、熟地、西洋参、甘草、川芎、八角、茴香、桂香、丁香、大蒜及胡椒熬煮多个小时的浓汤。相传华人初到南洋创业时,生活条件很差,由于不适应湿热的气候,不少人患上风湿病。为了治病祛寒,先贤用了各种药材,包括当归、枸杞、党参等来煮药,但因忌讳而将药称为“茶”。有一次,一人偶然将猪骨放入了“茶汤”里,没想到这“茶汤”喝起来十分香浓美味,风味独特。后来,人们特地调整配料,经过不断改进,成为本地著名的美食之一。肉骨茶分为新加坡的海南派及马来西亚的福建派,海南肉骨茶有较重胡椒味,福建肉骨茶有较重药材味。
肉骨茶制作方法:将猪肋排斩成约一指长的段状单骨,飞水过冷后,去除表面的杂质。接着,取一些去了衣的蒜肉,先用油炸至金黄色,再飞水去掉油分,加入一些淮山药、枸杞子、桂圆等药材,再加入陈皮、白胡椒、甘草、八角等香料,然后将所有材料放入煲内,加水用文火熬3~4小时,调入盐等味料,即可成为一道极具异国风味的肉骨茶了。通常会配搭一碟指天椒酱油,供以蘸排骨或佐汤调味之用,不喜食辣者亦可配以普通酱油。
(六)土耳其
土耳其人喝红茶,不加奶,但习惯要加方糖,味道甜甜的,所以又称“甜茶”。它最大的特色,就是盛茶的器皿很讲究,使用一大一小两个茶壶煮茶。大的茶壶盛满水放在火炉上,小的茶壶装上茶叶放在大茶壶上面。等到大茶壶的水煮开后,将开水冲入小茶壶中再煮上片刻。最后将小茶壶里的茶汁,根据各人对茶汤浓淡的需求,不等量地倒入小玻璃杯中,再将大茶壶中的开水冲入,加入适量的白糖搅拌几下就可以饮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