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质茶具发展历史
瓷质茶具的发展经历了从陶到瓷的一个发展过程,瓷是陶发展而成的,瓷器的胎料是高岭土,表面多施釉,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清脆的金属声响。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 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是用黏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黏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黏土有黏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久远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产生了。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等。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彩陶文化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作,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是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故也称彩陶文化。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珍品。虽名为“盆”,但实际上是一件儿童瓮棺的棺盖。人面鱼纹彩陶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敞口卷唇,细泥红陶质地。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其构图手法大胆夸张。人面成圆形,头顶上三角形发髻高耸,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额的左半部涂为全黑,右半部下为黑色半弧形,上面留出弯镰形的空白,或许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在相对的人面之间还有两条大鱼同向追逐,鱼身及鱼头均呈三角形,圆形鱼眼,虽寥寥几笔,却把鱼的形神勾画得具体而细微,斜方格鱼鳞,富有律动感,充满了生气。整体图案显得古拙、简洁而又奇幻、怪异。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000年。山东龙山文化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出土的黑陶火候较低,胎壁较厚,全系手制。主要器皿有釜、钵、罐、盆、盘等。装饰技法有刻画、捏塑和堆贴。图案有各种几何纹和动植物纹。其中,以较写实的畜兽鱼鸟和花草一类的装饰最具代表性。典型陶器有猪纹方钵,上绘一猪,巨眼长嗓,鬃毛清晰。钵呈长方形,圆角,平底,外壁两面都刻画有猪纹,形态真实,鬃毛毕露,猪身还装饰有圆圈和花叶纹饰。以猪为陶器装饰,这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一例。这件猪纹黑陶钵也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进入了定居生活,它提供了野猪向家猪转化的初始阶段的资料,反映了原始畜牧业萌芽的情况。
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是硬陶的兴盛时期,硬陶较普通黏土细腻、坚硬,却比原始瓷器含杂质多,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绝大多数是贮盛器。
釉陶是表面施釉的陶器,挂釉可保护胎器,起到装饰作用。最早的釉陶是西汉时期的铅釉陶器。釉在克服陶器的吸水率上有突出的贡献,陶器上了釉,会减弱它的吸水率,所以釉陶比陶器更容易使用。凡釉里含铜,烧出来就呈现绿色;凡釉里含铁,烧出来就呈现黄色。釉料里加入助熔剂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东汉以后因为战乱,釉陶生产一度衰落,十六国时期开始复苏,北朝时期产量增加,转为在瓷器作坊中生产。至隋唐釉陶高度发展,创烧出蜚声世界的唐三彩,如图5-1所示。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黏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在窑内彩烧时,各种金属氧化物熔融扩散任意流动,形成斑驳灿烂的多彩釉,釉色有绿、黄、蓝、白、赭、褐等色,所谓三彩,实为多彩,多以黄、赭、绿三色为主。
图5-1 唐三彩
瓷器脱胎于陶器,中国瓷器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隋朝创造了瓷的匣钵烧造,把原来叠火烧造中的黏附沙料、釉色不纯等弊病除去,又利用印花、刻花技术提高了瓷器质量。唐代出现的“南青北白”(浙江余姚的越窑青瓷与河北内丘的邢窑白瓷),在中国瓷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宋代全国有五大名窑,即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各自烧造不同风格的瓷器。比较有名的有福建建安的黑瓷,浙江龙泉的青瓷、河南钧窑的玫瑰紫釉瓷、河北定窑的白瓷等。元代的茶具和宋代的差不多,茶具制作最大的变化是景德镇创烧出闻名于世的青花瓷。当时青花茶具不仅国内驰名,而且远销国外,日本的“茶道鼻祖”村田珠光特别喜爱这种茶具,日本人把青瓷茶具定名为“珠光青瓷”,沿用至今。明代瓷器制作技术有很大提高,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生产中心。永乐时创制的白釉脱胎瓷器及宝石红釉,宣德时的青花和祭红,成化时的五彩和斗彩,都超越前代。清代陶瓷茶具的生产,以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时代最为繁荣,景德镇的瓷器除青花外还有粉彩、斗彩、珐琅彩及各类颜色釉。由前代托盏演变而来的盖碗也开始流行,成为清代茶具一大特色。现代我国著名的瓷器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河北唐山、邯郸,广东佛山、潮州,山东淄博,辽宁海城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