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和发展现状
据横车镇副镇长介绍,横车镇农业基本以种粮食为主,全镇虾稻种植面积10000多亩。但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较小,农药、化肥这些产品的价格却持续上涨,种粮的经济效益越来越低,而且还费时费力,因此大多数农民都选择外出务工,或选择其他经济收入更多的行业,导致农村现行大量土地抛荒,传统农业受到严峻挑战。
据乡镇干部、村干部以及村民反映,疫情给农村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疫情影响农业正常生产种植。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次病毒容易滋生于阴冷潮湿的环境,所以其在冬季中蛰伏、在春季中暴发的特点较明显,这个规律在近两年的疫情防控中也得到了深刻验证。尤其是2020年疫情暴发最严重之时,交通管制、居家隔离、延迟复工等防疫措施使得生产物资和劳动力供应不足,给农村春耕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不便。虽然部分农民的田地或种植基地就分布在本村,生产活动范围与疫情防控区域大致相同,受疫情影响较小,但在后期销售环节依然有所亏损。
二是疫情影响农产品正常运输加工。由于疫情具有蔓延范围广、传播能力强的特点,若某地遭遇疫情冲击,为防范疫情传播扩散,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出于防范公共卫生危机风险,限制人员和物资流动,使得交通运输不便,成本增加,影响后续运输加工环节。
三是疫情影响农产品的销售环节。面对疫情冲击,一方面,一些刚性需求的农产品,城市库存匮乏、物价较高,亟待补充,而农村农产品积压较多、价格较低,亟待销售;另一方面,其他一些产品国内外需求减少,再加上原本就存在的复工复产难问题,导致农产品供给骤降,从而出现了两方面的供需关系失衡问题。这种失衡在销售价格、流通渠道、市场需求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在分析上述疫情对农村农业发展造成的挑战时,一些干部提到,疫情对农村的农业发展可能也是一个机遇,这主要体现于:
一是为农村留下了部分劳动力。由于疫情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农民外出务工受阻,因而会选择留在农村,在附近寻找就业机会,这就为农村农业发展注入了一定的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由于自身谋生技能以及眼界的提升和开阔,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而从城市中借鉴更多的特色产业,使得农村产业得到进一步延伸及拓展。
二是为农业提供了更多的优惠政策。“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在疫情对农村、农业、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如此重大影响的情况下,党和国家为农业生产、农村消费、农民社会保障等出台了一系列优农惠农政策,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恢复。
三是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平台。疫情虽然影响了线下的运输与市场,但同时网络购物的热潮持续不断,一些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等)以及直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打通了农产品的线上销售渠道,促进了农产品的多元化与高效化销售。
在上述发展背景下,在乡镇政府积极地引导与鼓励下,各村党委书记以及村干部带领广大群众各显神通,积极应对疫情对农村农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并结合自身地理位置优势及种植条件,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结构调整,为农村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一是从品种上,种植更具经济效益的农作物。很多干部反映传统粮食作物种植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为解决此困难,一些村选择了市场前景广阔、符合农民种植习惯且易接受、适合种植的作物,如横车镇长石村积极种植瓜蒌和丝瓜,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带领乡村振兴走在前列。
二是从规模上,利用大棚、种植基地等形成规模效益。无论是长石村的瓜蒌、丝瓜种植田,还是拢船头村的果蔬基地,都是典型案例。在这一次的调研和实地参观走访过程中,实践队了解到一些村和企业比较成功的做法或后续发展的想法,就是要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效应,确保产品供应链稳定。
三是从资金上,通过与企业合作发展养殖业。土地、资金问题是各干部普遍反映的发展经济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方面,大量土地抛荒使土地闲置;另一方面,国家规定了永久基本农田底线和生态红线,这些土地即使被闲置,但要更改土地性质对其开发利用也依旧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审批和手续。在资金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薄弱,造血功能差;乡镇一级的资金项目支持“粥少僧多”,无法各个兼顾。因此,各村只有想方设法引进项目或资金来帮助村里开发建设。
蒋山村地理位置偏,交通困难,村里既无资金又无特色产业支撑,在乡镇政府的扶持和村干部的努力下,村里与振邦集团签约发展生猪养殖行业。目前养殖场及其他配套设施已经建设完成。虽然后续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但这正是村庄为应对疫情下农村农业发展挑战的积极尝试。
综上,疫情给农村农业发展既造成了困难,又提供了一定的发展机遇。虽然面临各种方面的困难,但是各村在乡镇政府的带领下积极应对,以实际行动践行乡村振兴的理念,带领人民群众稳定增收,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