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现状
2025年09月10日
(三)研究现状
大运河文化遗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较于其他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其价值实现过程具有更为复杂的发生机理和演化过程。运河遗产功能与价值随社会发展而变更[2],运河由物资调配和漕运输送功能,延伸出河政治理、文化表征、家国认同等当下世界文化遗产功能。相较于大运河历史悠久的漕运职能,近些年来政府更加注重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再生产。
在绿色廊道概念和遗产区域概念的基础上,学界提出了一种新的遗产保护方式——“遗产廊道”。“遗产廊道”的形成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将历史文化内涵提到首位,强调经济价值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对于遗产的保护主要采用区域而非局部点的观点,同时又是一种有着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目标的综合保护体系。[3]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注重遗产点及其周边区域的整体保护,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保留其原有历史风貌,这也与“遗产廊道”的理念相契合。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再生产至少面临三个方向的价值冲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市场价值与文化自觉的融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4]针对这些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冲突,许多学者提出了意见。比如将现代数字化多媒体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加入AR技术、VR技术,打造基于数字媒介统一平台的现代化遗产展示馆。文化遗产再生产过程中也要发挥市场机制优势,主动吸引其他产业加入。在开发的过程中,还要从全局出发,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预防因盲目性开发、过度商业化运营而导致文化遗产破坏和扁平化。同时也要积极接受当地民众的监督,接收并处理当地居民的反馈意见,使民众能够广泛参与到文化遗产再开发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