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践意义
2025年09月10日
(二)实践意义
健康中国的“守门人”应当是公民个人而不是某个机构或者群体,而实现个人自主健康意识的觉醒,提升群众整体健康素养,将疾病预防的主要责任下放到个人和家庭,激发个人预防保健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口基本健康水平的改善,则是普及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实践团队成员长期致力于面向多层次人群的“互联网+健康教育”。以往的健康科普对象大多是有一定教育背景的成年人,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针对成年人尤其是城镇居民群体的“互联网+健康教育”逐渐呈现过饱和状态。城镇居民健康教育普及度越高,农村居民健康教育相对落后的短板就暴露得愈加明显。因此,实践团队将目光投向了更需要普及健康教育的对象——农村居民。但这一做法又面临着新的问题,比如最直接的沟通问题:许多农村居民听不懂普通话,更不会说普通话,很难参与到想要了解的健康话题讨论中。
受到研究生支教团(下简称研支团)的启发,本实践团队将实践对象的范围进一步缩窄至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这类群体学习能力强,能够听懂普通话和方言,既是接受科普的合适对象,又是对农村其他居民进行“再科普”的良好讲师。团队借鉴了“互联网+”模式,线上线下科普结合,展开全新的健康教育思路。实践团队吸纳了来自12个不同院系的成员,以第一临床学院为引领,彰显“医学+”多学科特色,在进一步探索乡村健康教育新需求的同时,努力扮演好健康信息传递者、医疗卫生政策解读者、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者和普及者的角色,推动健康科普教育在内容、形式和载体等诸多维度的转化,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城乡受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做好内容转化,进而搭建起长效、稳定的健康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