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本项目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而展开,探究运河功能转变对当代城市空间的作用。一方面,当前有关大运河的主要研究大多停留在运河发展史、运河文化遗产,以及运河及沿线市镇发展关系等方面,但对于运河功能转变和城市空间革新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另一方面,空间生产理论与我国城市空间治理的联系较少。事实上,空间生产理论可被应用于我国城市空间的治理。本研究意在探索大运河的功能变化对城市空间的革新起到的作用,从两座城市的典型案例将该理论的内涵落实,并探究城市中物理实体的历史性发展对城市的空间变迁起到的实际效果。

(2)本项目通过探索大运河近代发展史及其对城市的影响,反映出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文化视角是本次社会实践着重研究的方向。通过研究大运河在当代对于沿岸地区发展的文化意义,凸显文化遗产对于城市空间发展的现实意义,从而更好地总结出国家开启文化强国战略的时代意义,并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本项目通过对中国文化名片——运河的研究,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部署的了解和认同,用青年的眼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部署做出自己的理解。

(4)通过对运河城市关于现行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再生产的研究,深化运河城市文化遗产价值再生产理论,即在传统与现代、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寻求平衡的关键点。

(5)通过探究运河功能转变带来城市空间的变迁所引发的城市居民物质精神世界的变化,将空间生产理论由时空结构转型拓展到对社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

2.实践意义

(1)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询问等方式,了解运河周边居民对于大运河价值再利用的态度,包括大运河改造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未来的期望等,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于大运河改造计划实施情况的满意度;了解当地居民为争取美好生活做出的努力与贡献,探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社会公民参与的实际情况。

(2)通过历史数据横向对比及纵向比较,了解扬州、苏州两城历史上利用大运河的前后脉络;通过搜集地方志、访谈专业人士,进一步了解大运河对当地经济转型与发展等方面历史纵向的影响,探索城市规划及城市空间利用的历史规律。

(3)通过采访外来游客、采访文旅场馆工作人员等方式,了解大运河改造对于当地文化旅游价值开发的作用以及对城市知名度的影响,总结出国内历史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典型案例。

(4)通过总结城市规划和空间利用的历史规律,在中国梦视角下对大运河建设文化圈的战略进行实践,由点到线再到面,向周边地区推广建设成果,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5)通过对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利用和发展运河功能的相关研究,为所在地区的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