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第一大死亡原因。2019年,农村、城市中心血管疾病(CVD)分别占居民死因的46.74%和44.26%。每5个死亡案例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2]。当前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代谢危险因素持续流行的双重压力,特别是在基层社区与农村地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对基层心脑血管疾病进行防控,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是当前应对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的重要前提。

在《“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国办发〔2022〕11号)中提出,“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启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预防为主,强化基层。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强化防治结合和医防融合”,进一步“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医疗服务、个人健康实时监测与评估、疾病预警、慢性病筛查等”。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信息化防治主要是基于“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医疗机构”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和“知己”健康管理模式。这些模式都依托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生活方式指导和健康状况评价,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信息化防治的开展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显著提高。居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目前关于心脑血管疾病信息化防治体系和信息平台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发达的城市地区,而在乡镇、乡村等欠发达基层地区,心脑血管疾病信息化防治的研究尚不多见,而且还存在基层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建设基础薄弱,基层医护人员流失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较低等问题。因此,基层地区建立心脑血管疾病信息化防治与管理体系依然任重道远。

考察我国基层地区信息化建设情况,探索构建基层地区心脑血管疾病信息化防治与管理体系是我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实现“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的必要措施。在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教师的带领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2020级8名本科生组成基层爱心小队,先后奔赴三地开展“关爱基层心脑血管健康,助力健康乡村建设”的调查研究,为实现“健康中国”贡献华中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