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目标导向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对地方政府综合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首先要求地方政府解决大运河沿线地区的生态问题,改善并保护好大运河的生态之美。同时,大运河沿线地区相关遗产的保护是大运河文化带内涵的精髓,要求地方政府不断探索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道。在此基础上,从地方文化着手,开发各种与大运河有关的文旅产业。通过政府的资源分配和引导,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基础上,吸引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参与,从而在传承大运河文化的同时实现大运河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1.地理空间:大运河沿线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
纵观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史,“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赶超追逐式经济增长模式在20世纪末成为落后地区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伴随着高污染、高能耗等落后产业的接入,这种发展模式使落后地区付出了极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导致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往往是依靠大运河这一地理空间而发展兴盛起来的,这意味着,环境整治工程是补救历史发展“债务”、保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环境美是发展之根本,走绿色发展之路,能够让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之上,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5]
从江苏省全省范围来看,大运河的生态保护及周边区域治理工作正在全面有序地推进。以苏州市为例,经济的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大运河周边生态造成了破坏,导致水体质量下降、航道淤积等“后遗症”。对此,苏州市连续多年召开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整治提升工作调度会议,严格推进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的整治工作,要求下属各地全面开展水质监测及污水整治工作。
2.文化空间:以大运河为载体的地方区域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
大运河文化带的核心内涵是依托大运河而产生、发展、流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最初作为一个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抽象文化空间而被提出。加强大运河沿线地区的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既是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强大运河沿线的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的力度、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是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在核心。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将江苏省大运河沿线的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目标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夯实基础阶段,旨在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管理基本制度,实现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第二阶段为全力推进阶段,旨在实现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的基本格局;第三阶段是展望2050年,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东方样本,全面形成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的大运河保护传承体制机制。
由此可见,大运河文化带中的文化空间打造是提升民族认同感、打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
3.生产空间:以大运河为抓手的文旅融合与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迎来加快发展的黄金期,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优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日趋活跃,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在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巩固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承载着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其不仅包含人文景观的展示作用,还要承担起助推产业发展的功能。大运河沿岸景区应避免千篇一律的城市公园定位,将文化赋能和文化引领相结合,使传统的生态公园向国家级的文化公园进行转变。推进以大运河为抓手的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吸引大量的游客对于产业的形成和后续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大运河沿线的很多城市仍处于文化产业项目逐步落地的阶段,伴随着这个阶段的日渐完善,文旅产业的发展会对城市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助推作用。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一方面,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巨大的人才蓄水池;另一方面,在运河沿线城市,运河文化正在转化为增收生产力。文化和旅游部门也在鼓励各地依托运河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支持建设一批具有富民效应和示范效应的运河文化产业集聚区和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只有通过这些文化载体,通过这些文化产业,通过愿意为地方文化发展贡献自身力量的人,城市的发展才不会停滞不前,才会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