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结论
1.互联网医疗涉及跨机构的诊疗信息交互,数据信任问题突出
目前互联网医疗还处于以提高工作效率为主的“管理数字化”和单一业务系统为主的“医疗数字化”发展的初始阶段,仅局限于信息管理、挂号缴费、健康宣传等方面的应用,即仅能实现一个完整医疗过程的初始端和末端的流程简化,尚未实现医疗数据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和医疗资源整合开发的数字化创新应用,未激发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应用潜力。同一地区,不归属同一医联体的医院之间、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的信息互通性均较低,不方便患者就医,且不利于医疗资源下沉。医联体间相互独立,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平台、信息、系统均不统一,既不便于患者操作,也不利于信息化管理。“一码通”“多卡合一”在部分医疗机构中并未完全实现,或未实现完全电子化,只能预先线下激活。
2.基层居民在“互联网+医疗”推进过程中主体性不足
当前地方医疗系统中互联网的使用群体主要为卫健局信息管理人员、医院医务工作者等,广大群众作为被服务对象,积极主动参与这一变化的机会较少。在对非医务人员的调查中,互联网医院的医学咨询、健康科普等对专业知识、专业人员要求较高的非医疗核心业务实际使用率不足40%,大量网络、信息资源处于“建而不用”的状态。这与部分互联网医院的公众平台用户友好性不佳,存在老年人操作困难、功能杂而不醒目、分诊系统不完善、医生科室信息不全等问题息息相关。
3.互联网医院部分业务开展受到医保问题的制约
部分服务因无法打通医保而无法开展。部分互联网医院未开通线上医保支付功能,仍须线下支付,异地医保存在缴费不便、报销力度降低的情况,大部分省份尚未将远程会诊纳入医保,患者就医成本较高。
4.基层医疗呈现极大被动性
(1)基层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推广缓慢。
基层医疗机构日常运转压力相对较小,传统就诊模式信息咨询便捷、可靠性强,使得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咨询体系呈现出一种以传统模式为主、网上平台为辅的过渡状态,导致基层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方面推广缓慢,应用度、熟悉度低。
(2)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封闭、相对独立。
基层医疗机构普遍独立管理,与其他医疗机构信息不互通,无法查询患者以往病情和检查结果,使得患者就医成本相对增加。
(3)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软件服务均不足。
县城医疗系统缺乏智能物联终端设备及大数据资源支撑,能提供的检查服务较少,更不用说线上预约护理的服务。基层医疗机构分担大型医院诊治压力的能力有限,更缺乏能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实际医疗诊断、病例分析、患者健康跟踪的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