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儿童生活状况

(二)乡村儿童生活状况

本实践团队在乡村儿童生活状况中,主要考察了乡村儿童生活现状满意度和健康状况两项。由表2可知,乡村儿童中有96.08%的受访者对当下生活表示满意,仅有3.92%的儿童对当下生活状况表示不满。可见,绝大多数乡村儿童对于当下生活的满意度较高。

表2 乡村儿童生活现状满意度情况

对乡村儿童的生病情况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超过八成的儿童一年内生病不超过两次,仅有4.90%的儿童表示自己一个月生病一次及以上,由此可知,乡村儿童的健康状况总体比较乐观。

图2 乡村儿童的生病频率

在对乡村儿童的整体生活状况有大致了解后,实践团队分别对乡村儿童的上学方式、课外活动以及家庭生活进行了调查。

1.乡村儿童上学方式

家到学校的距离决定着乡村儿童的上学方式。如图3所示,超过60%的儿童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在3km以内,有22.55%的儿童家到学校的距离为3~5km,16.67%的儿童家距离学校超过5km。早在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3]2022年,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的要求[4],“就近入学”再一次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在此背景下,仍有小部分乡村儿童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较远。

图3 乡村儿童家到学校的距离

乡村儿童的上学方式也较为多样。如图4所示,高达71.57%的儿童表示自己上下学主要由家长接送,在家长没时间接送或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大部分儿童会选择走路这一方式。此外,乘坐校车的儿童仅有14.71%。

图4 乡村儿童的上学方式

2.乡村儿童课外活动

除了最基本的课内生活,课外生活也占据了乡村儿童很大一部分时间。如图5所示,在课外活动上,选择户外运动的乡村儿童较多,比例占70%左右。相比之下,选择学习活动如写作业、看课外书等作为课外活动的乡村儿童占比最小,比例不到50%。

图5 乡村儿童的课后活动

除了自发选择的课外活动之外,很多乡村儿童会在空闲时间帮家长做家务或者做农活,其中,会帮忙做农活的儿童仅有15%左右(见图6)。

图6 乡村儿童的劳动负担情况

3.乡村儿童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中与父母沟通的情况是关乎乡村儿童成长的重要一环。在调查与父母的交流频率时,有73%左右的乡村儿童与父母交流的频率达到一周两次及以上,12.74%的乡村儿童与父母交流较少,频率低于一周一次(见图7)。在与父母的交流内容上,80%左右的父母都会和儿童讨论学习情况和日常生活,近半数的父母会在聊天中关心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值得注意的是,仅有不到四成的父母会与儿童谈论为人处世的道理,然而,这一话题恰恰对儿童长远的发展、儿童的自我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见图8)。由此可以看出乡村家庭教育在交流频率、内容丰富性等方面有所欠缺。

图7 乡村儿童与父母的交流频率

图8 乡村儿童与父母的交流内容

此外,实践团队在采访家长时谈到对于孩子的期许,73.52%的家长表示把儿童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38.24%的家长认为成绩优异比积极阳光的心态更为重要,仅有8.83%的家长认为积极阳光与身体健康比成绩优异更加重要(见图9)。这一结果表明,乡村儿童的家长对于儿童身体状况非常重视,但是另一方面,家长也常常忽视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图9 父母对乡村儿童的期望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