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各服务项目使用情况
1.电子健康卡
电子健康卡是由国家卫健委主导发行的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虚拟健康身份证。推广应用电子健康卡是国家规划和顶层设计。2018年12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的意见》[3],明确指出将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实现医疗健康服务“一卡(码)通”,解决医疗卫生机构“多卡并存、互不通用”堵点问题,支撑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通共享,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作用。
具体而言,居民通过电子健康卡这一入口,能顺畅连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预约挂号分时就医、电子健康档案授权调阅、互联网诊疗等各类医疗健康服务。同时,电子健康卡全面支持金融行业支付二维码标准,基于“多码聚合”创新机制,实现健康二维码、医保结算码、支付二维码等多码融合应用,方便居民享受医院就诊、医保结算、移动支付等“一站式”便捷就医服务。
经问卷统计,如图11所示,所调查地区居民电子健康卡注册使用率在64%以上,电子健康卡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省份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中,但仍有36%的居民表示平时就诊过程中未注册或不经常使用电子健康卡。经过对这一群体的进一步调查和统计,61.97%的居民表示对该服务并不熟悉,有30.23%的居民反映医疗机构并未引进、推广这一服务项目(见图12)。此类情况与周边医疗机构对“一卡(码)通”的落实程度、医疗机构自身公众平台与电子健康卡能否良好对接、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在不同性质的责任履行中对这一服务的实际需求程度密切相关。例如在常去街道卫生院的群体中,仅有59.66%的受访者已注册并使用了电子健康卡,在常去乡镇卫生院的群体中,这一比例仅为52.63%,均低于平均水平。
图11 电子健康卡注册率
图12 未使用电子健康卡的原因
根据表3对电子健康卡群体特异性统计,整体而言,医务工作者和非医务工作者对电子健康卡的满意度差异很小,平均值均在4.23以上,且超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对电子健康卡的使用非常满意。针对电子健康卡系统的可优化之处,公众主要提出了以下建议。
表3 电子健康卡的满意度
①开发更便捷的实名认证方式,避免因不记得卡号而造成登录困难;优化电子健康卡持有人信息显示界面,当前一个手机号绑定多人时不易辨认。
②提高充值系统的便捷性,解决各医院之间信息不互通的问题。
③希望能增加电子健康卡承载的信息,做到真正的“一码通”。
④优化操作界面,使其位置醒目,使用时方便打开。
⑤希望能直接线上认证激活开通,而非必须到线下服务台进行激活。
⑥当居民临时身处外地时,应与在本地时报销力度一样。
由此可见,电子健康卡系统统筹了就诊过程中的多项服务功能,部分医院尚未能实现一码通行,此外,操作平台的用户友好性提升空间仍然较大。
2.远程医疗
根据国家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远程医疗指由某医疗机构直接向其他医疗机构或通过第三方平台间接发出邀请,受邀方运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信息化技术,为邀请方患者诊疗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4]当前远程医疗会诊系统通常由视频通信、会诊软件、可视电话三大模块构成,用途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方面。本次实践中,实践团队对远程医疗的使用率、满意度、未使用原因分别进行了调研。
如图13所示,当前远程医疗整体使用率较低,曾使用过远程医疗的受访者约占16%。其中30.43%的医务工作者有过使用经历,而非医务工作者群体仅有15.05%。该服务使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有:熟悉度不高、暂无相关需求、医疗机构尚未引进并推广等(见图14)。在使用过远程医疗的人群中,该服务满意度平均分值在3.79~3.95之间(见表4)。医务工作者对于远程医疗的参与更为直接,所了解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也更具现实性,受访者对于这一服务主要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建议。
图13 远程医疗使用率
表4 远程医疗的满意度
图14 远程医疗、远程护理未使用原因
①远程医疗时间调整难度大,应提高就诊灵活性。
②专家库人员较少,专业人员资源有限。
③远程医疗服务大多为一次性服务,缺乏后续跟进措施,不便于患者诊后情况的长期持续观察。
④建议简化远程医疗申请流程,以提高老年人使用的便捷性,并提高该服务的普及率。
此外,部分医务工作者认为当前远程医疗系统整体较为完善,进一步改进、完善的必要性不强。
2020年12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成文并发布,提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增加护理服务供给,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并制定了将“互联网+护理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家庭病床、延续性护理等服务有机结合,加大护士培训力度等措施。[5]
如图15所示,本次调查中,50岁以上群体远程护理使用率约为6.67%,全年龄段使用率约为4.80%,非医务工作者对该服务的满意度均值高达4.54(见表5)。这一服务属于互联网医疗行业新业态,在推动优质护理资源下沉方面富有潜力,但当今互联网护理专业人才方面缺口较大,远程护理仍处于创新与优化并进的试点阶段。
图15 50岁以上群体关于远程护理的使用情况
表5 远程护理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