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工具,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从休闲娱乐到教育教学,从社会交往到信息获取,手机以其小巧便携、高效智能等独特优势成为最受青睐、使用最为广泛的新媒体产品。不仅成年人日常在工作、社交等场合中需要高频使用手机,儿童使用手机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儿童使用家长手机或是拥有个人手机的情况随处可见,手机作为媒介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2022年2月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到1.8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9%。其中,未成年网民拥有个人手机的比例达到65%。儿童通过使用手机获取信息、放松娱乐,同时也通过手机与家长沟通、与他人交往、与外界接触与联系,智能手机参与了调节、重构儿童的社会关系的进程。然而,儿童的心智尚未成熟,自控力和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不强,长时间不合理地使用手机会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不良影响,影响其社会交往。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条件较好,城市儿童使用手机的情况更为普遍,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而农村儿童使用手机的整体状况常常被忽视。数据显示,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7%,与城镇的普及率几乎持平。[2]然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差、人均受教育程度较低,家长对儿童使用手机的态度、儿童对手机使用的认知等多方面因素都会与城镇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农村儿童手机使用表现出区别于城镇儿童手机使用的独特性。
基于此背景,本小组选取江西、江苏、浙江的乡镇作为调查地点,针对当地农村儿童的手机使用状况开展深度调查,研究智能手机对农村儿童社会关系的调节机制,探究其对农村儿童社会关系的影响程度与具体影响方式。
本小组分为江西分队、江浙分队两支队伍,在两个地区开展实地调查。江西分队的调查地点为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城上乡。由新干县政府网站的公开信息可知,城上乡地处新干县东部边缘,距县城37千米。城上乡户籍人口约16000人,外出务工人员近8000人,几乎占据户籍人口的半数,长期留在本地的村民较少。[3]江浙分队的调查地点分别是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周庄镇和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姚庄镇。调查地点所在的昆山市与嘉善县都是“全国百强县市”,第一二产业发展状况良好,旅游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两地相距约40千米,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等方面都比较相近。[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