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化促进科技下沉
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是信息数据技术的应用。数字农业是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模式,在应用中主要包含农业资源数据库、各类监测系统、农业模型、预决策系统、智能农机的建立和研发等内容。通过对这些技术的下沉应用,可以有效改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规模小、可控程度低、精确程度低等弱点。《“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乡村智慧农业技术、产品初步实现产业化应用,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7%。目前,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数字模型技术等已经在农业应用领域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兴起了一批出售数字农业相关系统设备,甚至定制设计数字农业系统方案的数字农业企业。例如,现在有数字农业企业将物联网传感器安置在农田中获取温度、振动、位置等信息,进行土地状态监测,通过智能灌溉系统,依据作物生长态势、天气变化灵活控制施肥量、补水量等量化数据,实现精确作业与导航。[4]通过遥感监测、物联网测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升墒情、苗情、虫情、灾情等“四情”监测能力和气象预测能力。通过生产技术科学化促进智慧农业发展,提升农业保障能力。
数字旅游是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通过便捷的移动终端,向旅游者提供旅游资源查询、酒店食宿、旅游门票等相关信息,让旅游者能够更加自由地安排旅游行程,制订符合自身需求的旅游计划的新型旅游模式。通过大数据系统对景区游客数量、游玩点流量统计、游客来源、游客消费构成等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能够推动景区的管理,从主观判断向客观量化改变,帮助旅游景区改善经营,提升旅游景区竞争力,提高游客满意度。同时,旅游景区可以基于平台数据分析,了解和挖掘旅游者流量热点,引导和帮助景区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特殊性的旅游项目,并借助网络精准投放至目标客户群,提高旅游产品的营销效果和效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