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诸多环境气候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灾害现象也日益严重,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世界各个国家而言,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共同的选择。2019年中国CO2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8%[2],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3],即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由此可见,实行碳减排已是我们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需求。

目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在工业领域的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等方面做出了极大改善,而对居民生活领域的减碳工作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近些年来,居民的日常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主要体现在居民家电使用类型和数量、汽车购买量、人均消费支出等方面。居民在进行照明、炊事、交通等用能行为时,不仅产生了直接能源,还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进行能源间接消费,这一系列因素造成如今的家庭部门成为继工业部门后第二大能源消费部门[4],居民生活能耗产生的碳排放也成为碳排放的重要增长点。因此,居民能源消费的碳减排将是中国实现整体节能减排的重要一环。我国亦将居民生活低碳消费提上日程。2022年1月18日,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要求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增强全民节约意识,推进消费结构绿色转型升级。

目前关于碳减排领域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工业部门,缺少居民家庭部门的能源消费研究。工业部门作为生产端,其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居民消费端的需求。因此除去工业部门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居民消费端的碳减排也不可或缺。作为能源消费终端,家庭部门已是除工业部门外第二大碳排放部门,具有较大的碳减排潜力,对居民能源消费进行整体与局部的、微观与宏观的深入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