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论

(一)结论

大运河文化带战略的提出给运河沿线各地提出了全新的发展目标导向,它的构建向地方政府提出了全面要求,也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大运河文化带是具体的地理空间。大运河沿线的诸多城市是千百万居民生活、工作的地点。在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下,大运河文化带的构建让运河沿线政府将视野回归属地环境治理,积极开展水环境和河道整治等关乎民生健康、市容市貌的工程建设,进行以运河治理为主线的城市活态治理。

大运河文化带是抽象的文化空间。大运河沿岸蕴含着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都通过大运河串联起来。借助大运河文化带的构建,各地政府能够有机会讲好地方的历史文化故事,更加全面系统地保护好、展示好大运河文化。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就是要更好地挖掘和传承大运河文化内涵,并创造出新的文化符号,同时唤醒民众的文化内化意识,在耳濡目染中进一步将文化内在于心,增强文化自信。

大运河文化带是发展的生产空间。党中央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要求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运河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更大限度地让更多的民众接触、了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让大运河“活”起来。在积淀文化、挖掘本地文旅IP的同时,结合政府投资、招商引资和公众参与,打造新型文化旅游街区,从而带动文旅消费,能够极大增进国民对大运河文化带发展的亲近感。依靠新媒体平台的文旅宣传,让国民在大运河文化事业中的参与度显著提升,并为政府项目的开展建言献策,使文旅项目更加贴近居民的生活(见图1)。

图1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逻辑梳理

具体而言,扬州、苏州两城在大运河文化带构建上采取了“全面保护、重点开发、点状项目”的综合发展思路。结合安全、环保等诸多因素,避免大开大合式、不顾环境效益的粗犷开发;在政府引导的情况下结合民意反馈,避免千篇一律、恶性竞争而带来同质化发展。选择围绕遗产点进行文化项目的打造,既保护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又结合实际的城市开发条件,不以市容市貌为代价,为城市的长久发展着想。

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古城本身便是一个“无边界”的博物馆,古城的市容市貌、市井生活、邻里家常、饮食文化、一砖一瓦,都是博物馆的组成部分。古城是承载悠久的民风民俗的历史博物馆,而现代城市则是既包含古朴的风俗、又呈现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综合博物馆。因此,传承好大运河文化基因,使其与现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融合传统性和现代性,成为涵养人们的精神谱系,是传承大运河文化、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现实考量和现实功用。

运河发展不是简单的政策制定、政策响应与政策完成的过程,它需要地方自上而下形成属地自觉,将政策自觉转化为市民文化自觉,将运河功能的改变转化为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需要的转变,从需求侧开展异质化、多元化的城市发展,将大运河文化带建成既有“一张蓝图画到底”,又有“地方特色齐开花”的生态带、文化带、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