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下主要对参与乡村儿童教育的家庭、学校、政府三方面主体进行分析。
1.家庭方面
整体而言,乡村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对其的关心投入不够,且父母往往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更为关心,对孩子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存在欠缺。实践团队认为这部分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乡村家庭教育观念较为陈旧息息相关。虽然当今乡村的生活物质水平发展较快,但是部分家长往往只追求对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而缺少对其精神上的约束和管教,很难深度关注孩子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成长和发展,这也成为乡村家庭教育的一大盲区。
此外,留守儿童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和情绪方面的关注尤为欠缺。多数留守儿童在处理自身消极情绪上存在问题,不与人沟通以释放情绪,不积极寻找能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同时,由于乡村儿童自身兴趣爱好较为单一,很少会选择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兴趣爱好上的方式来开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与城市儿童处理自身情绪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是因为乡村家庭教育观念不够开放,更主要是因为留守儿童家庭的家长在有关孩子的教育和关爱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由于在成长过程中长期缺乏陪伴和引导,留守儿童很难依靠自己调适自身心理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可能导致心理失控。
2.学校方面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多高新科技设备例如多媒体教学设备得以普及,乡镇学校也逐渐拥有了相关的多媒体教学配套设施。但乡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以“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为主,对于多媒体的应用途径较为局限,因此即使具备了更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设施的便利与快捷也并未真正融入乡村学校的教育中。学校教育在硬件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由客观的物资缺乏逐渐转变为消极使用,这可能是造成乡村学校教育水平短时间内提升不明显的原因之一。
此外,乡村学校教师更加重视课堂上“教”的过程,而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主体性,思维与语感没有得到充分训练,这也是很多乡村学生认为学习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而在课下,乡村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个人精力有限,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情绪调节等心理状况的关注,因此,缺乏家庭亲情关怀的乡村儿童在学校也没有得到教师在心理上的关照,这对乡村儿童的个人成长以及性格培养各方面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3.政府方面
目前优质的教育资源多数仍集中在城市,相比于城市教育,乡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还是不够,这使得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在师资力量等各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不仅如此,乡镇政府往往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关注度不够,因此资金投入不多,这也导致了乡村儿童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性发展弱于城镇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