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讨论

(二)讨论

1.乡村振兴中数字化建设不能缺席

当前,信息技术浪潮袭来,催生了一系列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数字乡村建设,是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融入农村经济发展的充分应用,也是乡村振兴新一轮的战略方向,在数字中国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连续四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对建设数字乡村提出了明确指示和部署。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数字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力,其带来的普惠性增长,具有以下作用。

(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实体经济充分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加快推动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进农业生产流程系统化、农业生产标准化,进而提升农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为组织化和网络化的农业生产创造条件,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对传统农业的多位重塑。

(2)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如今,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与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并列,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等文件中。数字乡村建设,应当充分重视数据要素在农村的积累,推动数据要素的发展。通过数字乡村建设,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等向农村集聚,使农村形成新的发展中心。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数据要素为切口,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增加对农村信息技术的建设力度,吸引技能人才、管理人才投身数字乡村建设,畅通公共资源向农村投入的通道。

2.统筹规划数字农业设施建设

推动农村数字农业产业设置的发展,首先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基于整体,完善数字化建设的规划。具体而言,需要建立数字农业发展全过程如运行标准、建设验收等方面的相关产业规范和统一标准。其次,数字乡村建设须补齐数字基础设施短板,尤其是乡村数字服务基础设施,需要重点支持现有基础设施与基础服务的数字化改造,打造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治的建设格局。比如,加快布局5G网络,实现农村地区、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高度覆盖,让每一户村民都“连上网络”,为农民提供数字基础设施支持,从而实现更便捷的数字化管理。

统筹构建数字农业产业设施建设,必须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着力打造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体系,将数字农业设施建设打造成“一潭活水”。首先,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该积极建立培育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培养一批产业数字化建设龙头企业、农业数字化建设领军企业,为全面提升我国的农业数字化水平提供多元案例支撑和企业支持。其次,相关行业协会应当积极组织交流,通过开办研发会议、技术交流会议等方式,促进创新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协助企业研发,提升农业创新水平和创新活力。最后,相关立法部门需要制定数据资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规范条例,完善创新主体间的协作机制和利益分配,促使创新主体间互相信任,及时解决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降低农业数字化转型协同创新风险,推动数字、金融、市场、人才等要素资源的协同创新与高效共享。

3.实现乡村旅游的智慧转型

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乡村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农村地区的消费升级,完成了数字化驱动等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乡村旅游的智慧转型,景区可以采用线上预约平台、智能终端设备等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强景区数字化建设,并通过线上平台与其他终端实现数据和资源的共享,利用直播等方式开展特色营销,充分吸引客流量。在此过程中,乡村旅游的数字化建设也将带动当地其他行业数字化发展,以点带面,培育数字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落地。

指导教师评语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之一,也是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为探索数字乡村建设的路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级的6位同学组成了“渝行喻乡”社会实践团队,赴重庆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两地开展调研。在实践过程中,团队通过问卷调研、深度访谈、实地采访等方式深入基层,充分了解数字乡村建设的真实情况,并查阅相关文献,结合计算机专业相关知识,以学科视角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的可行路径,明确建设过程中的着力点、关键点。团队还立足于当地实际发展情况,给出了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方案,形成了提交政府的政策建议,助力当地数字乡村建设。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同学们锻炼了自身的能力,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为现代化建设贡献了青春力量。

(毛紫昀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

【注释】

[1]社会实践团队名称: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赴重庆万州“喻行渝乡”——关于建设美丽乡村中“科学与自然共舞”路径探索社会实践队。
团队成员:罗理恒、陈奕龙、曾世鹏、王硕、宋易达、龙跃彰。
报告执笔人:罗理恒、陈奕龙、曾世鹏。

[2]翁良珠.乡村振兴下数字乡村建设思考[J].当代县域经济,2022(7):50-53.

[3]完世伟,汤凯.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中州学刊,2022(3):29-36.

[4]于志刚.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应用形式及作用[J].农机使用维修,2022(6):42-44.

[5]郭又荣.智慧旅游何以更加“智慧”[J].人民论坛,2019(8):76-77.

[6]叶君豪.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角度看销售网络化的意义[J].中国市场,2018(8):153,159.

[7]明蕊,王庆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2(2):31-34.

[8]贺雪娇,杨清清,邓洁.渝北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J].农家科技,2019(6):11-13.

[9]李伟海,林君暖,黄斯先,等.融媒体背景下广西德保县乡村旅游宣传推广路径探究[J].西部旅游,2022(1):10-12.

[10]李维科.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以甘肃省临夏州为例[J].甘肃农业,2016(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