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本模式

(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本模式

1.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

(1)水环境与河道整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市经济快速发展,水体排污对大运河的水质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苏州市政府对水体污染重视程度增加,并采取一系列举措整治河道环境。

①航道水环境整治。

大运河苏州段、扬州段对运河水质的问题充分重视。以苏州市政府为例,前两年相关部门一直在做“航道四改三”工作,也就是将四级航道改为三级航道,拓宽、疏浚、挖深、架高两岸、确保航运、夏季泄洪。

据相关资料显示,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检察机关采用一体化办案模式,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船)等技术手段查明污染原因,启动行政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加强与政府联动、跨区划协作,坚持生态修复与长效监管并行,以能动履职有效推动大运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2021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在苏州市吴江区发现4条大运河水环境问题公益诉讼线索,随后将线索层转苏州检察机关办理。苏州市检察机关运用公益诉讼快速检测技术,对大运河八坼段等问题水域进行水质检测,并通过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商请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专家出具论证意见。论证意见给出后,苏州市检察机关能动履职,发现并解决深层次问题,助推社会综合治理。检察机关紧紧围绕大运河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聚焦监督重点,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

②内城河水环境整治。

除却运河主干航线,苏州市政府对城内护城河的环境整治也极为重视。以大运河遗产点——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不仅在吸引外来游客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同时也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苏州市政府为发展园区经济,开辟了东西走向的干将路。当时,负责园区规划的新加坡设计师主张开发苏州市东部,以吸收上海的辐射效益带动苏州经济的大幅跃进。因此,苏州城东部80平方千米的湖荡以平均2米的高度被填平,用来进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苏州城原本西高东低的地势被人为破坏,运河水流原来能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冲刷内城河道往吴淞江、娄江奔流,但经过改造后的苏州城却无法利用原本的地势优势完成内城河的疏浚工作。在此基础上,苏州市政府在环城河上装设了两个水坝,拦截水流以抬高水位,调节径流,保障内城河的疏浚工作,为苏州城内河道整治做出了巨大努力。

现今,内城河沿岸居民依旧安居乐业,杨柳湖堤能见绿水悠悠。居民的环境满意度不断提升,生活幸福感也显著提高。

(2)空间再规划理念下的风光带打造。

大运河与城市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息息相关。早在大运河“申遗”阶段,扬州、苏州两城就将大运河“申遗”定位为国际视野下的活态保护工作,将环境保护真正落到实处,让居民百姓切实体验到运河城市转型并从中受益。

①新建设施服从文物带建设规划,新旧项目风格相符合。

扬州市在新建设施的建设上严格遵循“古迹优先、风格统一”的要求,不以拆毁文化古迹作为土地开发代价,保证新旧项目风格统一,避免格格不入。2011年,文化博览城和社会事业建设重点项目扬州科技馆准备在唐子城东华门遗址附近建设,然而考虑到扬州城遗址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价值,大运河联合申遗办提出:“科技馆选址所处区域的建设应服从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整体规划,在扬州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尚未编制的情况下,不宜启动与考古遗址公园性质不符的建设项目。”后来经过比选和反复论证,扬州市委、市政府将科技馆选址从唐子城转移到广陵新城并落户。无独有偶,2011年1月,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杨家船坞上实施了一项房地产开发工程,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反应机制,请执法部门介入调查,并制止工程施工。经过整治后,杨家船坞原片区现已改造为运河遗址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②以点带面,整体布局,带动区域统一发展。

以扬州市三湾运河三湾风景区为例,扬州市将三湾风景区作为扬州市运河文旅战略的核心地位。以三湾风景区为圆心,5千米之内能覆盖扬州市中心城区,10千米之内能覆盖扬州市区,使约170万人能够方便前往,实现“半小时内到三湾”。三湾风景区在扬州城区发展中承担了重要地位,利用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吸引全市居民,带动扬州市向南发展的大格局。同时也为扬州市开发旅游产品、打造国家文化公园、开展国家文化工程树立典范。

③还城于民,将运河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居民是城市的主人,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其中一个目的便是让城市中的居民感受到空间中的归属感。近年来,扬州、苏州两市积极推进主城区环古城河沿线景观提升等生态景观靓化建设工程。苏州市以护城河河岸为路线,全线贯通环古城河游览步道,给百姓提供亲近、感受大运河的物质条件。苏州市以环古城河为载体,集中修复城门,串联古城周边诸多景点(如耦园、相门、胥门等古迹),并进行适度的商业开发,为居民提供娱乐消费场所。21世纪初期,扬州市围绕护城河沿岸积极打造生活步道,通扬桥至黄金坝一带的古运河步道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消遣的好去处。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扬州城东码头的东关古渡片区,经过十余年的整修、改造,拆除破旧房屋,集中种植绿化,现已成为周边居民生活、社交的重要场所。作为空间中的物质实体,环河风光带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消遣等日常生活的空间载体,更成为留住本地居民历史记忆的文化载体,并在当今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

(3)运河沿线城市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强调:“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顶层设计,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助推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和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江苏省委制定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在此规划的基础上,秉承“一轴三片,多点多线”的文化遗产保护空间布局的原则,逐步落实运河沿线城市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①文化公园的打造,以扬州市三湾公园和苏州市姑苏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例。

扬州市三湾公园的打造经历了多个阶段。

第一阶段,居民对三湾公园的反响在预期之下,仅仅作为普通的市民公园之一,并没有文旅相关概念。为打破扬州市民对公园的审美疲劳,三湾公园加强文旅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成立项目小组完善景区打造。

第二阶段,2017年11月份,项目小组陆续进驻三湾公园启动项目,争取将三湾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团队加强景区内硬件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项目负责人在景区内陆续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演出,吸引扬州全市市民。当时,扬州市的景区大多集中在城市北边,提及景区,游客很难第一时间联想到三湾公园,扬州市南部景区的开发和创收存在一定困难。第二阶段的启动和完成,填补了原有的游客缺失。

第三阶段,2019年,党中央提出了五个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位列其中。在中央奠定基调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选址于扬州市三湾公园。项目负责人借此机会展开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借由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IP对三湾风景区进行完善,打造了一批诸如琴瑟桥、观鸟屋、乐水园的人文景观。根据亲子游、互动性等旅游偏好开发相关项目。

在《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程中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项目——扬州大运河文化生态试验区,以大运河三湾景区为核心,发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示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在三湾风景区的基础上,辐射至瓜洲、邵伯古镇等区域,设立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也在朝着这些方向努力。

苏州市姑苏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好运河沿线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突出整体谋划,科学系统布局。苏州市政府细化制定2022年全区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要点。围绕运河沿线空间整理利用,逐一排摸整理运河两岸可开发利用空间,加快推进觅渡桥至宝带桥运河沿线空间收储整理和风貌改善。建立完善区级大运河带建设重点、项目储备库,加大对上沟通力度,争取在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二是强化项目支撑,塑造特色亮点。大力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对老街区、老街坊、老建筑进行数字化建模,累计完成4个街坊102.1公顷范围内的传统民居信息全要素普查。加速平江片区重点功能区、渔家村苏州考古博物馆及二期渔家水乡等文旅项目建设进程,推进金门段城墙风貌提升、胥门城墙文化展示等项目。积极配合市相关部门和国资公司大力推进枫桥景区、横塘驿站(胥江小岛)等景点建设,积极优化景区周边环境和文化氛围。

三是保护运河生态,提升环境风貌。活化城区水上、水下绿色水系资源,加快实施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内圈)、上塘河沿线绿化和景观提升工程,塑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城区精品慢行绿线。高质量推进七里山塘集中展示带、上塘河集中展示带国家文化公园标识形象系统导入应用,确保古城区域全覆盖。全力治理流域污染,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加强运河沿线各类企业监管,依法查处偷排漏排废水等行为。

四是深化文旅融合,振兴传统工艺。坚持“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理念,做活古城“水”文章,推出探索苏州“水韵·船说”“古迹·漫游”运河经典水上游两条水上游主题游线,设计研发一批适合在码头、游船等处销售和推广的特色文创商品,聚力打造“姑苏有礼”特色伴手礼品牌。策划打造丝绸文化创新旅游产品,提升传统老字号、苏工苏作等文化IP的市场价值。

②博物馆建设。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为例。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属于《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中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工程中的重点项目,于2019年开工建设,是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地方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标志性项目。

苏州博物馆作为运河周边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承担了许多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出活动。2015年,苏州博物馆和苏州文广旅局合作,推出“苏艺天工”系列展览,目前已举办19场次,参观人数累计超过450万人次,展览期间同步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及文创产品研发。

③餐饮和住宿设施。大运河文化带沿线景区的建设,离不开配套的餐饮和住宿设施的建设。以扬州市三湾公园、苏州市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苏州市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在与三湾公园负责人的谈话中实践队成员了解到,各个年龄层次的游客对公园的需求点并不完全相同。老年人需要较多休息设施;青年人、专业人士需要文化内核充实的景观,以便留念或进行专业研究;小孩子则更需要体育设施和美食餐厅。三湾公园的规划和建设,综合考虑了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在一期建设完成后,将继续开发二期基础设施,例如可供住宿的特色旅社、网红商业街等。

苏州市的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20世纪90年代,苏州市政府就开始对这两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和整修,旨在为与大运河有关联的历史文化街区做好配套支持工作。

平江路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面积约为116.5公顷,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街区内现存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耦园”(内设中国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控保建筑45处以及普查新发现文物点70处,还有众多的老建筑,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散落其中。通过精心挑选,先后有百余家客商落户平江路历史街区,例如翰尔园酒店、姑苏小院、花间堂等,以传统建筑风貌与现代居住条件完美结合形成了独有的品牌号召力;羿唐丝绸、缘杨旗袍等民间工艺工作室,在充分展现姑苏地域传统文化的同时,以精品化、主题化的特色彰显了品牌凝聚力;友苏美术馆、猫的天空之城等文创产品店,勾勒出清晰的文化传承脉络,与街区内市井生活相映成趣。这些特色客商使平江路历史街区呈现出传统与时尚和谐、怀旧情怀与舒适享受并举、浪漫休闲与文化内涵交融的独特雅致的人文氛围。

山塘街历史街区最具苏州街巷特征,有着“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自2002年起,遵循“保护风貌、修旧如旧、延年益寿、有机更新”和“分级分类保护”的原则对其开展修复,打造水上游项目,通过山塘河及山塘河游线把周边的园林、名胜、商家等串珠成链,真正实现文旅一体化发展。该项目从山塘街古戏台码头登船,沿线串联了山塘街、留园、西园寺等景点,到达江枫桥码头后可步行前往寒山寺、枫桥景区,实现了对历史文化遗产、滨水景观风貌、水乡风俗民情、现代商业载体的“串珠成链”。

2.交通设施

大运河文化带注重河道疏浚工作,定期开展河道水质检测,确保河道的畅通。同时,还开辟了多条旅游线路,加快推进运河航运转型升级,将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集美景水道、文化水道、生态水道和旅游水道于一身的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旅游精品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