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

(一)问题

1.材料与芯片核心技术不足,核心领域混合型人才缺失

智能驾驶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辅助驾驶技术,不同用户往往有着不同需求,可能存在需要在不同时间或场景采用不同的车辆喷漆外饰风格,这是我国目前的基础材料领域难以达成的。同样,智能驾驶中自动驾驶技术对路况的分析并不是仅仅分析一次,而是根据路况每间隔10毫秒甚至更短时间内就进行一次分析,并在系统数据库中做出决策,因此车载芯片需要大量算力。目前国产芯片也在被西方国家“卡脖子”,面临着算力不足的困境。

智能驾驶是一项多领域融合的技术,往往存在编写算法的计算机工作者对电控领域不够了解的情况,电控领域同样对其他领域不够了解,最后在多方位统筹决策时难免有失偏颇。混合型人才在类似智能驾驶这种多域融合技术板块显得弥足珍贵,且当下混合型人才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

2.智能驾驶中自动驾驶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同时道德伦理问题亟待解决

据实践团队的调查问卷显示,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存在事故时保护路人还是保护驾驶者等问题,道德边界模糊,部分伦理问题亟待解决”是制约智能驾驶前行的重要顾虑。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2035年,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但时至今日,自动驾驶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尚未健全。

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律研究院自动驾驶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郑志峰副教授表示:“自动驾驶与传统机动车最大的区别在于,汽车运行到底是人支配还是机器支配。现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民法典中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是以人类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和驾驶过错为基础构建的,自动驾驶取代人工驾驶后,现有的责任规则很难继续适用。”

正因未得到法律法规的“许可”,现在智能驾驶车辆仅能在限定路段“试运营”,同时车内必须配备有安全员,全国现在仅深圳部分路段存在实验点。我国自动驾驶已进入落地关键期,但我国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突破与技术、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政策瓶颈,激发自动驾驶领域创新能力。

智能驾驶汽车在承担司机角色的同时,自然也要承担司机的责任。在不可避免的事故中,自动驾驶系统需要自行应对道德选择。为了规范自动驾驶汽车的道德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业内企业、行业专家和监管部门都在考虑制定一套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准则。

此前,研究人员曾进行过一项实验,设定了一个无法避免的智能驾驶汽车事故场景,让参与实验的人选择救谁。结果显示,很多回答都有偏向性,或选择人类而牺牲宠物,或选择年轻人而放弃老年人,或选择多数人而牺牲少数人……此外,不同文化人群之间还有选择的差异性,例如一些人甚至会考虑社会地位等。

当然,要想在实际情况下做出这样的抉择并不容易,特别是对智能驾驶系统来说,如果要基于人类的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因素来判断其生命价值,这在技术上是很大的挑战,至少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3.智能驾驶可能过度屏幕化

据调查问卷显示,81.75%的调查对象认为智能驾驶中最重要的是安全舒适性,而人机交互性、休闲娱乐性、功能多样性加起来仅占15.87%。还有部分调查对象认为“算法不够完善,无法确保安全”,说明驾驶者十分关心的是系统自身算法的开发而非其余附加功能,当下的智能驾驶研发却进入了误区。

松下发布的AR抬头显示系统可将仪表板图像全息投影到驾驶员的挡风玻璃上,并通过眼动追踪技术,根据视线调整投影位置,减少驾驶员因低头看仪表板造成的注意力分散,从而提高道路安全性。车上还配有新一代车载信息娱乐系统SPYDER,采用单一计算平台,可支持全车11个不同区域的显示设备共享内容,包含仪表盘、中控显示屏(双屏)、后视镜、抬头显示器、后排娱乐信息系统等,不同交互终端可独立运行。

这些新概念似乎在体现人们对“未来汽车”的期许:汽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集休闲、娱乐、办公等多媒体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空间。实际上,当车载屏幕逐渐在“大”和“多”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以实现智能驾驶的娱乐功能为主要目的时,智能驾驶似乎陷入了为屏幕而屏幕的误区。

现在的车载OS中,为了保障应用生态的多元,用于IVI系统的底层技术大多为Android,其系统稳定性能否长时间持续支持较多较大的屏幕和交互功能,似乎还有待验证。且在自动驾驶技术尚未诞生的情况下,司机无法转移注意力开展娱乐活动,升降大屏、多屏联动功能使用场景极其有限,只会徒增成本,半升起的大型屏幕还可能形成驾驶视线死角。这些以娱乐为主的屏幕,并不符合当前智能座舱的需求。对于当前未完全实现自动驾驶的智能座舱而言,屏幕的面积、数量和交互娱乐功能并非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所需要的应是一个能与车载OS系统稳定连接、实时体现车辆状况、操作简单便利的屏幕。

同时工作重心的偏离会在不远的未来,智能驾驶初步普及时,L3级别半自动驾驶技术的智能驾驶车辆的额外购车成本大幅上升,从而增加用户购车压力与经济负担,不利于智能驾驶长期发展。

用户在驾驶时,需要进行一些如座椅位置的调整行为,在智能驾驶系统下,可能需要对屏幕进行一定的操作,此时驾驶员的注意力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分散,因为需要用手对屏幕进行一定的操作而使之离开方向盘。经过实践团队的调查,大部分时间驾驶员普遍倾向开启智能驾驶的辅助驾驶功能而非完全自动驾驶,但是在智能驾驶的辅助驾驶模式下,驾驶员受屏幕影响产生的认知偏差,可能会使驾驶员短暂失去对路况的判断,从而导致事故风险上升。

4.智能驾驶识别模式固化,网络安全存在隐患

在当下,可以通过身体动作来对智能驾驶车辆输入指令,但识别模式固化,弹性空间不足,如一个点头动作,需要极大幅度地上下摆头,且识别点头的框框被限制在较小的空间内,导致用户难以在该空间内进行符合机器识别的动作。这个例子反映出智能驾驶的传感器识别功能尚且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机器学习的数据库中学习的例子不够具有普适性,为了智能而智能,最终导致原本一个按钮可以解决的事情变得更加复杂,违背了智能驾驶的初衷。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部分调查对象认为网络安全会成为智能驾驶的重大安全隐患。需要联网进行的操作终归存在安全隐患,在不法分子的手中,智能驾驶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牟利点,不仅窃取用户基本信息,甚至可以黑入用户车辆,使驾驶员失去对车辆的基本控制,这将会对驾驶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同时也对公众安全秩序产生冲击。

5.汽车实现全域一体化控制,仍存在很多挑战

有的调查对象的主要顾虑是智能驾驶的系统故障问题,而全域一体化控制能否做到尽善尽美,成为能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虽然目前智能座舱技术发展迅速,更多的功能被集成到中控屏上,使得驾驶体验更加智能和便捷,但是所涉及的方面目前多数局限在无关驾驶安全的领域中,如内饰和空调等,而无法做到汽车全域控制的融合统一。除了安全性考虑外,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很多传统车辆使用的控制器在系统底层无法实现兼容。因此想要做到全车的智能控制,并进一步实现智能驾驶乃至自动驾驶,就需要对汽车的全部构件做统一的规划和生产,而这需要大量技术储备的支持。

6.智能驾驶浪潮中,传统造车企业受到冲击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给传统车企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由于新兴的电动车品牌往往有更多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储备,在发展汽车自动驾驶方面更具开创性,加之电动车浪潮的兴起,传统车企在内燃机动力系统方面的技术优势几乎被抹平。这些变化迫使传统汽车品牌挖掘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才,成立新的研发部门,努力缩小与造车新势力在智能驾驶和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