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策建议

(二)对策建议

1.建议

(1)监管平台推动。

根据2022年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互联网医院的监管主体为省级卫健部门建立的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监管平台须发挥自身作用,在保证当地互联网医院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推动互联网医院的普及。完善“一卡(码)通”“多卡合一”,并落实统一的标准规范;以居民自主参与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等形式促进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通;以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定期、定点对接的方式确保远程医疗的实施,保证一定的远程会诊专家库注册率。

(2)完善相关政策,厘清主体责任。

在医学咨询、健康科普等需要专业知识、专业人员的非医疗核心业务方面,须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其适用性,降低互联网医疗的法律风险,减少医师的顾虑。同时厘清参与医疗过程中不同主体的法律责任,坚持线上问诊业务的“复诊原则”,构建互联网医疗合法、安全、有序的运行机制,促进互联网医疗政策稳步推进。

(3)医保系统发挥积极作用。

各省医保系统须在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保障患者权益的前提下对互联网医疗的普及发挥一定的积极影响,优先解决异地医保报销问题等旧有症结,明确对互联网医院各项业务所适用的医保规定,汲取现有远程会诊医保报销试点地区的经验,提高互联网医院运营过程中部分线上业务的惠民程度。

(4)互联网医院应不断完善自身。

互联网医院应在科室资源管理、公众平台功能、医疗信息公开三方面不断完善自身。完善预约挂号分诊系统,精准调控每日的线上预约数量;优化信息管理系统以促进透明化的有序候诊,利用血压计等自助检测设备实现自助化预先接诊;针对线上操作有困难的老年群体,通过“云陪诊”系统使亲属能够线上参与老年人的就医流程,或设置专门的分诊台工作人员进行协助等。

2.创新案例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①院内慢性病管理服务系统全面完善,包括住院患者出院准备评估、延续居家护理咨询评估、老年人全方位综合评估服务、医联体成员单位预约转诊服务、“互联网+医疗健康”专科护理门诊、结账办理服务、一站式门诊综合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及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等。

②广西一心医药集团携手广西医保局共同打造的广西首家“互联网+医保24小时智慧药房”,运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接入本地在线诊疗,连接医保系统,提供视频在线问诊、自助购药、多渠道结算等24小时一站式便捷服务,药品种类齐全,基本满足消费者日常用药及慢性病用药需求,为急用药品夜间购买、慢性病处方购药及行动不便参保群众购药等问题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

(2)陕西省韩城市。

①近年来,陕西省医疗保障局已逐渐完善了线上医保通办小程序“陕西医保”,实现了全省医保系统的一体化管理,结合支付宝用户端,已基本实现了省内所有医院、药店、卫生服务中心医保支付的便捷化。

②基层居民健康普查、妇幼健康管理、职业健康体检体系完整,覆盖度高,“一人一档”旨在实现终身健康监控,对于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服务,体检者可持身份证直接在卫生办的自助一体机查询个人健康档案、既往体检报告、病史等,此种模式可满足老年居民的自我健康管理和健康监测需要;正规医疗机构专科医生与幼儿园对接,采取医生进入幼儿园的方式,对所有幼龄儿童进行健康体检,以筛查先天疾病,落实疫苗接种;儿童健康体检数据向电子健康档案转型,按一人一档原则,将从儿童出生、幼儿阶段到中小学阶段的健康体检数据统一,在就诊、医疗咨询过程中可供县级二甲公立医院调用。

(3)浙江省衢州市。

①慢病续方功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慢性病患者提药的困难。

②医院现在的探索方向是第三方穿戴设备的上线,如血糖血压的实时监测手环等,正在与华为、小米等国内大厂家进行磋商合作,这样可以更加直接地提高用户黏性。

③搭建以物流网为基础的物流轨道。医院投入3000万~4000万元,在院内大楼的天花板上密布轨道,大量小车在轨道上自主工作,协助并逐渐代替人工的物资调配工作,目前已取代了60%左右的后勤运力。物流轨道目前已大规模使用,效果很好。

④后勤管理滴滴化。同样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将原本靠人力分配的后勤工作,移交给系统自动分配,寻找最佳方案,并逐渐变为抢单模式,在节省人力的同时也能调动人员积极性,提高效率。

以上三个地区的“互联网+医疗”成果既具有创新性,又体现了地方特色,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医疗”探索具有借鉴意义。现有互联网医院在不断完善自身、扩展功能的同时也须兼顾创新和效益,积极开拓“互联网+医疗”的全新应用场景;开发针对不同患者群体、满足不同医疗需求的智能服务,进一步激发互联网技术在医疗界的应用潜能。

指导教师评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互联网+医疗”发展,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相继印发,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高度重视。本实践团队成员对湖北、浙江、陕西、江西、安徽和广西六省份八地的医疗卫生场所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深入了解各地“互联网+医疗”发展情况的同时,调查了公众使用“互联网+医疗”的场景和意愿,并在总结各地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不足。总体上看,该调研报告收集问卷充分,统计数据准确,思路清晰,内容完整,分析较为深入,调研结果具有参考意义,是一份优秀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邹旭怡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注释】

[1]社会实践团队名称:华中科技大学“智慧连乡土,医心晓未来”社会实践团队。
团队成员:杨槟瑞、丁雅雯、李思琪、周楷然、徐思远、周师伟、贺彦云、周梦期。
报告执笔人:杨槟瑞、丁雅雯、李思琪。

[2]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健康界.2021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报告[R/OL].(2021-05-21)[2022-08-23].https://docs.cn-healthcare.com/sharedoc/src_files/20210520/9ff40c6426f145f1b42c3bf207748cde.pdf.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健康卡普及应用工作的意见[EB/OL].(2018-12-21)[2022-08-23].http://www.nhc.gov.cn/guihuaxxs/gongwen12/201812/7992d2ed74dc4603b51845977bfaed73.s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EB/OL].(2018-07-17)[2022-08-2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58684.htm.

[5]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20-12-08)[2022-08-23].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2/16/content_5569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