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夯实组织和人才基础,关注返乡者,重视新乡贤
首先,要夯实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只有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保证乡村振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而只有夯实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基层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因此,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建强组织,建强党员,以组织为依托,以领导干部为抓手,以党员为示范,在精神文化和行为表现等方面全方位带动乡村振兴。
其次,要关注返乡人员的生产生活。一是提供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及时准确地提供和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促进未就业人群尽快就业。二是合理调整农民工就业结构,如引导农民工有序转岗,发展农产品种植业和加工业,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由线下生产端适当转向线上物流配送端,由基础生产端转向深度加工端等,积极引导制造业、服务业结构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三是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以应对后疫情时代可能产生的就业需求反弹和产业转型升级。四是为返乡人员提供一定的生活困难帮扶和心理健康服务。
最后,要积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目前,农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主要以基层党员干部和外来志愿者为主,且服务的内容集中在响应行政命令的疫情防控、环境卫生整治和科普宣传等方面。要充分利用新乡贤资源,将退休干部、民间企业家、文艺能人、“非遗”传人、华人华侨等新乡贤纳入农村公共组织管理队伍,加强政府与群众的联系,吸引社会资本有序参与乡村建设,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丰富社会服务的内容,将乡贤参与凝聚成一种乡村文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与文化互动互促和谐发展。
2.重塑乡村主体价值,激活文化资源,赋能生产生活
一方面,要合理布局优化审美空间。在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中,农村公共空间出现了功能弱化、审美落后等问题,如昔日繁荣的农村戏台在时代发展中走向衰落,农村宗祠虽仍然保留,但其公共性逐渐消解,个体意识强烈的青年一代崇尚追求个性化的文化趣味,对宗族传统文化和习俗的认同与理解趋弱。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文化的表征,“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蕴涵着某种意义”[7]。空间不仅具有鲜明的自然地理属性,而且具有人文社会属性,被人所生产,也生产社会关系,孕育人文精神。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性与人文性并重,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防止形象工程,减少重复建设,优化农村审美空间。
另一方面,发展优质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不仅是宝贵的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转化为一种生产资源,为乡村发展提供多元价值。要立足乡村资源,如自然、地理、交通、人文等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如生产、观光、教育、实践等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如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价值;推动农业与教育相结合,发展农业实践教育,推动乡村与旅游相结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乡村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等。但同时,要避免乡村文化产业的同质化、低俗化发展,只有综合区位优势,结合地方特色,突出服务质量,才能促进特色文化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同时,推动“数字技术+乡村服务”。受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影响,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当前乡村发展的重要课题,乡村不再囿于传统的规制,而要在数字技术的革新中赋能。如可以以发展农村电商为依托,加快补齐技术、设施、营销、人才等方面的短板;加强脱贫劳动力数字技能培训,提高务工质量;科学应用数字技术,监测碳排放和绿色生产,助力乡村生态发展等。并且,在数字社会的发展中,农村由于潜在的消费需求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能量场,要促进农村借助数字技术更好地立足,并且走出农村,开发文化和娱乐的线上数字模式,实现文娱、科技、内容和商业的深度融合。
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乡风文明综合体系
一要促进典型宣传和榜样示范。典型和榜样的树立和宣传是一个基于组织者的一定价值观生发于群众又回归影响群众的过程,可以集人物、故事和精神于一体,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行为则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普通民众一方面受典型和榜样的示范影响,形成学习和模仿效应;另一方面,典型和榜样一般在某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质,受到主流的肯定,民众会基于主流舆论的影响或社会认可的需要而主动向典型和榜样学习。因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充分发挥人影响人的作用,推动在思想道德、文化传承、干事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典型宣传和榜样示范。
二要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8],落后的乡土观念和风俗习惯会阻碍乡村的现代化发展,或影响乡村建设实效的发挥。但现代文明观念是在对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适应与理解中逐渐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在农村逐渐流行也不代表着农民群体就具备了现代文明观念,理念急需转变的迫切性与转变的长期性之间存在矛盾。因此,要因地制宜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与精神文化发展之间的有机统一,协调形成“群体价值观—群体行为方式—乡村社会规范”这一乡村社会风气生成发展的有机体系。
三要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培养形成现代新型农民风貌,包括具备先进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的精神心理素质、完备的职业技能素质等,其中最核心的是先进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价值观从一种观念贯彻于人还需要逐步践行。社会风气是群体价值观的外化表现,表现为一定的群体行为方式。[9]因此,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构建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宣传、道德示范、行动实践、行为养成等过程中形成心理认同和思想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