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振兴
1.“三产”融合
因梨而兴的万溪冲村在产业选择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可形成以梨树种植为第一产业,梨周边产品深加工为第二产业,赏花、摘梨、观光延伸出的乡村旅游为第三产业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在产业培育方面,万溪冲村采取“靠一进三后二”的顺序,即依托较为成熟的第一产业吸引游客,逐步完善第三产业的建设,在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后开辟第二产业,将知名度、游客流量转化为深加工产品的销量。2012年,第一届宝珠梨采摘节开幕,以此为标志,万溪冲村向发展乡村旅游迈进。十年过去,万溪冲村的旅游业建设初见成效,旅游项目不断丰富,配套设施也逐步完善,但在延长产业链条方面的进展却相对缓慢。
(1)第一产业——梨树种植与养护。
梨树的种植和养护是整个产业链条的基础,没有可靠的第一产业作为支撑,第二三产业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万溪冲村通过拍卖的方式按年划归经营权。因高速公路、高铁、信息产业园区等项目的建设,万溪冲村大量土地被占用,这导致村民小组经营的土地相差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2016年,万溪冲村进行土地流转,通过拍卖租地的方式按年重新划归经营权。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租金依土地质量从3000元/亩到20000元/亩不等。之后的几年中,又因收租存在阻力,做了降租的调整。团队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大多数村民认可现行的租种模式,但依然有部分村民认为租金较高、相关操作不够透明,倾向于以前的承包模式。在调查过程中,调研团队还发现如下两个问题。
一是农村空心化问题。在访谈时,调研团队着重了解了受访者子女/父母的工作、生活情况。随机选取的受访者中,50岁以上的受访者居多,鲜有青年人。在访谈过程中,调研团队了解到,绝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回村生活,而其主要的就业方式是外出租地和进城务工。在劳动力大量流失的情况下,养护梨树的人也逐渐减少。
二是农业用水的匮乏。问及为何不在当地种地而要外出租地,有受访者向调研团队介绍,该村缺水较严重,种地多“靠天吃饭”,收成极不稳定。因此,即便是选择种地,村民也愿意外出租地。在采访农家乐“有个院子”的经营者时,调研团队得知其主打的“生态菜”采自外地,“舍近求远”是因为当地蔬菜的品质不佳。村委相关人员告诉调研团队,万溪冲村正是因万溪交汇于此而得名。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该村仍水源充足,然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水源逐渐减少,近年来万溪湖水库濒临枯竭更是让当地种植业雪上加霜。
(2)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
经过实地调研,调研团队发现万溪冲村当地销售的主要是梨醋、梨膏、梨冰棒这三种产品,基本属于农户家中小作坊生产,多为三无产品。这既不利于提升梨产品品牌知名度,也存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调研团队与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交流。据介绍,村里发展第二产业已在筹备阶段,因农产品加工涉及产房建设、资质审批、产品研发等流程,建设较为缓慢。综合分析可知,延长产业链有以下几个益处。
一是拓宽销路。目前,该村仍采用传统的销售方式,即通过路边摆摊、游客采摘来出售宝珠梨,少部分农户能够联系到批发商进行大批量收购。这样的模式极其依赖人流量,近两年来,受疫情影响,游客大幅减少,当地宝珠梨的销售更是艰难。在此背景下,延长产业链能为村民提供稳定的采购量,提升宝珠梨销售的稳定性。
二是提供就业岗位,吸引人口回流。在访谈中调研团队了解到,由于梨树照管并不算复杂,耗时不多,因此农户在农闲时会选择在附近打零工增加收入。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加工产业可以为其提供打工的岗位,而不必外出寻工。同时,加工厂的建设、生产、经营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流失,改善空心化问题。
三是壮大集体经济,扩大集体资产。通过集体企业控股或与其他企业合营的方式经营加工厂,可以壮大村集体经济,扩大集体资产。
(3)第三产业——乡村旅游。
发展初期,万溪冲村将“春赏花,秋摘梨”作为爆点,以此提升自身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但季节性的旅游无法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2022年3月,因云南疫情防控压力较大,梨花节未能举办,旅游收入大幅减少。为了填补空窗期,万溪冲村开始尝试旅游项目的多元化发展。尝试主要分为两方面:通过建设登山步道、自行车道发展体育休闲产业;依托农业基础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观光农业。以下从总体建设思路、项目具体建设情况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总体建设思路。目前,万溪冲村的旅游建设以单个项目建设为主,空间、功能等方面的联系不够紧密。一方面,空间上分散的项目给游客的游玩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孤立的景观易造成割裂感。从陈英瑾提出的“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3]来看,城市边缘区的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应从农业斑块、绿地景观、建筑风貌三个角度综合考量,最终将田园风光与城市需求结合,创造出多样性的功能。乡村旅游建设的思路应是综合地改造乡村景观,实现生产种植、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农业教育多种功能的结合。
二是项目具体建设情况。在具体的游玩体验上,该村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与其原定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部分旅游项目建设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部分旅游项目建设情况
2.集体经济
(1)万溪冲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万溪冲村现有2家乡村集体企业和1个集体经济合作社,分别为万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万贸公司)、万小溪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万小溪公司)、万溪冲村果蔬专业合作社。其中,万贸公司主要负责村庄市政工程建设和农副产品加工,万小溪公司主要负责旅游项目开发。由于万溪冲村的集体经济仍处于初级阶段,具有产权结构单一、股权设置简单的特征。经营的产业也不复杂,主要是针对小型土方工程、小型旅游项目。就公司管理而言,据村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集体企业的股东、监事基本来自村“两委”班子,即将“两委”人员“平移”至集体公司之中。因此,在充分吸收村民、引入专业管理人才等方面仍须加强。
(2)理论基础与分析。
发展模式的选择。我国比较成熟、有代表性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打造区域性服务联盟的“姜堰模式”、以工业产业发展为基础的“永联模式”、抱团发展与互助合作的“吴中模式”、与国有资本混合经营的“江宁模式”。[4]万溪冲村在产业领域上与“江宁模式”(见表2)极为相似,在产权结构和发展路径方面可借鉴“江宁模式”。
表2 “江宁模式”特点
借鉴这一模式,万溪冲村可以通过引入国有资本,弥补自身在食品加工、旅游开发方面缺少资质、缺乏经验、资金不足的劣势。与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合作可以为万溪冲村的发展提供起步的动力,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届时,村内建设公益设施、开发项目的资金过于依靠村民自筹、企业捐赠的情况可得到大幅缓解。此外,万溪冲村作为“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具备优势,更容易吸引国有企业入资。
就万溪冲村的具体情况而言,乡村集体企业已经按照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设置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但很难说组织管理模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如前文所述,村级管理组织结构被“平移”到乡村集体企业中,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负责人仍由主要村干部兼任,这导致部分村民对乡村集体企业的情况不甚了解。在访谈中,调研团队发现村民对集体经济的发展知之甚少,大多停留在“村里把地都收回去了”“那些房子、基地都是村里统一建的”这样的浅层认知上。调研团队发现万溪冲村在组织管理模式上走进了“循环套”,重复以前的发展经营模式,没有充分地发挥现代企业的决策、管理优势。
3.政策支撑及专家指导
目前万溪冲村获得的政策支撑和专家指导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导性政策/方案,另一类是普惠金融性政策。前者主要有昆明市就“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提出的配套政策,如《云南呈贡宝珠梨复合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方案》。该类政策和方案为万溪冲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周云波向调研团队介绍,在昆明市下发的工作方案的基础上,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小云教授到村工作、开会研讨时又提出了改进意见,调整了一些项目。后者则以乡村振兴“整村授信”为代表,授信金额为1.1亿元,重点解决万溪冲村农户产业发展小微信贷问题。这一政策能够保障居民“评上级、授到信、贷到款”,享受到现代金融实惠。
4.SWOT分析
如表3所示,万溪冲村在产业发展上应充分借助其宝珠梨品质品牌优势,依托政策支持加快建成以“万溪梨镇”为品牌的乡村旅游产业。但因宝珠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只依靠宝珠梨建成的第三产业难以发展。因此,要继续丰富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间的关联,形成产业链条。
表3 万溪冲村产业振兴发展SWOT分析表